性格内向的人适合做销售跑业务吗(性格内向适不适合做销售)
13582023-08-2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男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大学选什么专业比较好,男孩不上学建议学什么专业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我曾经和你一样,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不知道该学啥专业。从高一开始,我就被迫思考:学文还是学理?高考填志愿选什么专业?大学辅修什么专业?读研转专业学什么?俗话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似乎只有找准了专业方向,才会在努力的时候足够踏实。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所说:“人生就像射箭,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箭靶子。”幸运的是,经过八年的探索,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痛苦但值得,这里用我个人的真实案例做一个分享。
高中:文理科目一起考,选择优势科目,及时明确方向我初三的时候从小县城被保送到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一路比较顺。高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大家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就申请去了理科实验班。虽然偏重理科,但还是同时学着文科课程。大一结束,班主任让每个人填写学科意向,大部分同学都填了理科,毕竟已经来了这个班。
当时学校还是给我们举行了一次综合考试,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一起考,让我们根据成绩再做考虑。当时我总分全校前十,文科第三名,理科十多名。为了所谓的“冲一冲”清北复交,就在老师的建议下重新填了文科意向,从理科实验班转去文科实验班。
我也不知道高二转文是否正确,并且在之后两年经常性地怀疑自己。毕竟大一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理科,而那次综合考试属于“发挥超常”,并不能代表我的文科优势更高。自从转去文科班,我的成绩起起落落,从第三,到三十,再到第一,后到十一,像坐过山车一样。虽然当年高考我们学校整体发挥失常,没能实现最初的愿望,但幸运的是最后我高考总分还是重新回到了全校第三。
本科: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二学位,为个人兴趣的探索留一条后路我大学去了某985学文,这个学院对于文科生的教育比较有意思,大一除外语类专业(英语、翻译),不定专业,同学们可以在经济学、行政管理学、法学、心理学里自行探索,大二再定专业方向。
我原本计划第二年再定专业,但是军训期间听了外国语学院的招生讲座后,激起我高中时期外交部的理想,就报了名参加面试,误打误撞得了第一名,于是大一一开学就定了英语专业。(也失去系统学习其他专业的机会)
课余时间,我参加模拟联合国协会,学国标舞,打英语辩论赛,参加演讲比赛,听大使讲座,希望以后能步入外交的舞台。
大一结束,我申请进入学校唯一的文科实验班,由于大一总成绩符合要求且面试表现还不错,所以比较顺利。在这个班,除了学本专业,我们需要学通识课程(可以理解为,老师带着读中西方经典作品,如《理想国》、《尼各马可伦理学》、《大学》、《墨辩》等,定期完成读书报告)。这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开始有了读研转专业的想法,比如古典学、哲学、人类学、新闻等等。
本来想把这个班级学到的东西作为本专业的补充和增强,但我渐渐发现自己好像并不适合学纯粹的文科。而且,我也发觉自己并不是真正地热爱政治和外交,因此陷入迷茫。
为了探索其他专业方向的可能性,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而正是这,点燃了我读经济学的火苗。因为我发现,在开展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时,我的探索欲突然被激发,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关注和分析相关经济政策和商业活动,也逐渐取得更好的奖项。思考经济现状,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团队协作调研,通宵准备答辩——回想起实践经历,这些让我感受到什么是颅内高潮,什么是创作带来的快乐。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经济学的喜爱。
但由于大二转专业需要降级,且心理压力不可预测,所以老师和同学建议我辅修经济学,研究生再转专业。于是便开启了我两个专业同时学的历程。事实证明,辅修二学位虽然学得不如人家本专业的系统,但对于我之后找工作和申请读研还是有帮助的。
读研:被梦校拒绝后工作一年,从职业目标倒推专业方向大四上学期,我放弃保研资格后准备出国留学,当时申请了港大的市场营销专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传播学研究专业,由于当时找了中介,且自己的成绩和网上公开的录取案例中显示的条件差不多,所以没有给自己申备选校。结果是被同时拒绝。
你一定会好奇,大学不是辅修经济学吗?为什么会申请传媒和营销相关的专业?
我总结有两个失败的原因:
1.自我认知容易被影响
我大学期间比较活跃,参加的社团和活动较多,申请期间自己搞了个公众号,摄影、写文,整天胡思乱想,回忆童年,回忆过往,在过去记忆的复盘中,在家人和朋友的开导下,我自认为自己文艺气息十足,天生适合搞传媒,以及与传媒相关的营销,全然忘记自己大学吭哧吭哧为专业探索所做的努力。也忘了自己没有学过传媒相关课程。
2.自信与自负矛盾共存
我一边觉得自己可以去top名校,一边觉得申请经济学硕士太难,因为辅修期间成绩并不如本专业好。而申请的时候只有市场部和品牌管理部实习经验,做到又大都是新媒体相关工作,于是觉得自己申请相关专业成功概率大一些。
为了明确专业方向后再战,我决定在工作中先确定职业方向再申请读研。
工作后的逻辑就变得简单多了:你离目标职业缺啥,就去学啥。
当我在管理咨询的岗位开启职业生涯,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你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T字型的知识结构,要在某一领域树立个人IP。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必须性,于是开始把专业方向往这方面靠。除了补充阅读相关书籍,就是和同事们探讨,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明确专业方向后的我收到了港大HKT、帝国理工BA、南洋理工ME的录取。
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所学校申请到的专业并不完全一样:市场营销、商业分析、管理经济学,他们侧重点不同,都与我现在做的工作有关。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我看到了比专业方向更进一步的问题:职业方向。而一个职业方向可以有很多专业方向去辅佐。只要专业方向不偏离职业目标,都是值得尝试的。这会给你更多选择的空间,更少纠结的负担。
总结:大胆尝试,找寻自我不知道学啥专业怎么办?我根据我上述经历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速赢战略:大胆尝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2.以终为始:就业导向,缺啥补啥,放宽选择;
3.遵从内心:相信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最后想补充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教授在《科学的历程》的一些观点。
为什么中国人分科的意识那么强呢?
我们很小开始就被灌输“分科”的思想,有的人似乎天生适合学理科,有的适合学文科,于是越学越窄,越学越细,越学越专,结果技巧学到了,但丧失了知识的视野,见识就低了。
吴教授认为,这背后有两大原因:1.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一个文化定式和惯性;2.中国人学习科学的历史路径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科学”最初在拉丁文中意味着“知识”本身。日本人翻译为“分科之学”。中国人最开始的“格致之学”与科学很接近,但是服务于修身,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
科学变了味,学习的本质也发生扭曲,我们变成一个个专业化的人,“隔行如隔山”。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
祝你好运。
我个人觉得不爱说话的人往往注意力集中,思想比常人老沉,更加善于观察和发现,一般不爱说话的人,实际就是他本身不爱和他人交往,另外个人保护意识强大,自我认可和自我中心较大。
所以从各个角度来看,不爱说话和交际的人,工作的选项,更加适合从事研发,研究,重工,技工,互联网等带有尖端技术性的课程。
是不想读书,还是已经不读书啦?
如果已经不读书了。看他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大了,选择他喜欢的擅长的,才能有兴趣长久坚持!
勿庸质疑文凭是一个人进入相应行业的门槛,尤其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仪器替了传统手工操作,因此,越来越要求从业者应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
文凭是你可以从事某个行业的条件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胜任该行业的技术要求,当今许多大学毕业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理论一大堆,动的能力差,而现代工业不仅仅需要高知识来支撑高度前沿技术,更有一些技能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大国工匠展业了多位只能初中毕业,安心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却支撑着现代化设备所无法完成的工作,他们对社会的做的贡献不亚于个别理论满满却眼高手低的人。大国工匠,匠心独具!
高中没毕业的人最好能扎实安心从事一线某行业,尤其是特种行业,比如电焊、车工等有专业技术等级要求的工作,只要安心扎实专注于某一工种,相信你会取得巨大成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