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的梦是黑白的(大部分人的梦是黑白的)
11942023-09-05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直升飞机看起来很危险,是不是很不人性的设计的一些知识点,和为什么不建议坐直升飞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谢谢邀请,有这个感觉,可能都是因为拿这个跟大飞机比了吧,就好比我前些时间去神龙架过彩虹桥,到了正中间山风吹的桥乱晃,我真的腿软,跟同样是危石边的山路比起来,这个就让我害怕了。直升机也是一样,它的颠簸比客机大得多,坐上去的人就会和我一样生出害怕。
其实,飞机只要是能销售的,都是质量技术过关的(国内这个自己见仁见智),所以无所谓哪个更安全,最关键还是看飞行环境和驾驶员的技术,就算带降落伞的西锐,遇到人为危险,一样出问题。
直升机能飞到12450米,为什么很难飞上8848米高问珠峰?
珠峰的高度是指珠穆朗玛峰顶端相对海平面的“真”实高度。而飞机飞行的高度,大多是指的“气压”高度,而非真高,当然是可以换算或测量出真实的高度的。因地面高低起伏的变化,飞机飞行中不可能也随地面起伏而飞真高。理论上讲虽有可能,但操纵起来既复杂也并不容易,难以实现。只能相对海平面气压上升的变化这个层面,才适合飞机飞行的高度。飞机航行中高度,速度,航向,時间则是航行四大要素,与飞行员安危大有关系,这里高度大多是依据“气压式高度表”指示的高度。
至于说直升机能飞到12450米,并未看到有关的报导,也许有这个可能?,但做为旋翼机,飞到这个高度真不容易。但这个高度对固定翼或可变翼飞机而言,也不过小菜一碟,现在不仅军用机,就是民航也早超过了这个高度。飞越珠峰又有什么了不起。
任何飞机无论飞越丘陵高山,还是大海平原,凡是航线范围内,也就是飞机所要经过的地区中。飞行的高度,按规定必需要高岀该地区范围内最高的“山”或“目标”X米,这个飞行高度也即“安全飞行高度”。举个例子,从上海飞北京,可能经过泰山,这样就必须依据泰山高1533米,在这个高度上再加600米(安全高度)也就是,飞机飞行最低的高度,不能低于2100米,高多少当然都可以。
至于航向要求,也要按规定有一个高度差,严防两机空中相撞,以地球磁场为依据,磁北为零顺時针0~179度与180~359度分别为两个不同飞行高度,之间相差(气压不同有变化)数百米。这样集便是两机空中对头相遇,也有几百米高度差,两机都相安无事。
云层,变化多端,或山峦丘岳,或动物奔腾,看起来是多么的好看。但美丽的云层里面却有着狂风雷爆。
直升飞机上升的动力来自于螺旋桨的转动,它依赖于流动速度不太快的空气。如果在狂风暴雨的天气情况下直升飞机的飞行是很危险的。同样云层里面的气流变化万千,没有方向,如果直升飞机进入云层之后,螺旋桨受力就不会均衡,就会出现飞机失衡的状态,甚至螺旋桨被折断,从而出现事故。
所以直升飞机穿越云层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为什么直升机是步兵的天敌?这得看是怎么说,UH-1那些通用直升机在越南被打了几千架下来,“黑鹰”在索马里让黑蜀黍拿RPG揍了好几架,土耳其直升机在叙利亚也是没话好说,这怎么能叫步兵天敌呢?
真正的步兵天敌在直升机里主要指武装直升机,此外有些武装度较高的侦查直升机、轻型支援机也表现的比较不错,如美军的“基奥瓦”、“小鸟”,法国的“小羚羊”等。
武装直升机为什么那么厉害呢?请看下图我军武直发动的对地攻击,两架武直瞬间就让半座山给火力覆盖了,你是地上的人你会有什么感想?
武装直升机是陆军开发出来的概念,没人比他们更懂步兵,步兵们当然会饱受这些“树梢杀手”的蹂躏,那收割力度太大了。
比如最早的武直,苏联的米-24“雌鹿”,它的研发就是苏联陆军要求的,1968年提要求,1970年米-24就上天了,1973年列装,1979年出现在阿富汗战场。
米-24的设计任务目标有3个:1.为己方装甲群开路和掩护2.如装甲车那样进行部分步兵的输送3.快速压制和收割敌方的地面部队。可谓条条都是冲着怎么让对方步兵痛不欲生而设计的。
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米-24成为有名的“飞行死神”,是地面部队的噩梦。苏军通常将米-24进行双机编队,以形成互相的战术掩护。甚至屡屡出动大机群作战,以八机编队对地面进行大清扫。
最著名的一种米-24战术被称为“死亡向日葵”,它其实是二战时IL-2强击机们发明的攻击战术,武直机群会持续盘旋并用火力覆盖对方阵地,继而以A型编队杀向被逼得抱头鼠窜的地面目标,横扫过后,编队机群们会呈向日葵花瓣那样辐射状四散脱离,顺带给路上的遇到的目标再来一波火箭弹和机炮轰炸,顿时大地化为一片火海……
在阿富汗的山地作战中,此起彼伏的大规模部族游击队是苏军最为头痛的东西,他们神出鬼没,隐匿于群山之中,经常出其不意的袭击苏军的小部队,以猛攻的形式,力争在苏军援兵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如果战斗无法结束,他们会马上逃入山沟,苏军如果贸然追击,很可能又陷入另一个“口袋”,不追击吧,就这么放走对方也不甘心。
遇到这些情况,便又是米-24出击的时刻,它们不仅可以先一波抵达支援位置,还能直接将援兵运输过去。部族武装在山顶的火力点、山后的迫击炮阵地,以及大规模的人员潜伏都在武直肚子下面一览无余……然后一顿机炮和火海,部族武装精心设计的伏击战就这么黄了。
步兵需要仰攻的山脊阵地,武装直升机几颗火箭弹结束战斗。步兵够不着的反斜面伏兵,武装直升机几分钟就能换个方向杀一遍。步兵不敢追的溃敌,武装直升机撵上去就是一通疯狂收割,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其实按苏联原本的主要要求,米-24应该像二战的俯冲轰炸机那样时刻给坦克部队护航,是陆军的前沿低空支援者,但苏联一直到解体都再没有遇到过大规模的坦克集群作战,米-24也就成了款“治安战”中大放光彩的武器。
美军的“眼镜蛇”直升机是紧随米-24后面出现的武装直升机,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才的第一款专用的武直。
与“雌鹿”一样,“眼镜蛇”的开发目标也是为了攻击坦克,从出发点来说,它是款专用的反坦克直升机(过渡方案),但因为越战的爆发,美国陆军拿它顶了“临时方案”。
事实上,当年为了符合美军“打人”的迫切需求,美军1965年的招标整得有点仓促,许多厂商的概念论证都没做好,陆军也要求“拿已有的东西改改就行”,所以如波音“支奴干”、卡曼“海妖”、西科斯基“海王”等全上去凑大杂烩,反倒是贝尔的设计更像那么回事儿。
除了“眼镜蛇”外,越战中美国还武装了大量的其它直升机,比如AH-6“小鸟”,以及装备了一定机载武装的UH-1“休伊”,还有OH-58D“基奥瓦人”等等,它们在越战中表现的极为凶残,杀伤甚众,美军甚至围绕直升机搞起了大规模的直升机“立体作战”。
同阿富汗的情况一样,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让美军无从捉摸,对方利用密林、地道、藏兵洞和水路四处转移,一击得手马上闪人,美军遭遇的局面不是“逢林莫入”,就是“穷寇莫追”,如果没有直升机这种树梢杀手帮助提供贴身的快速火力支援,美军的下场会惨的多。
不过呢,武装直升机们在大量收割地面单位的同时,同样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阿富汗战争中米-24的战绩是拿命换来的,1979年4月雌鹿上阵阿富汗,5月时就被击坠一架,整场战争米-24损失了333架之多,其飞行员成为航空单位中损失最惨重的。
而且随着单兵导弹的上场,米-24的战损率开始一路飙升。机枪、机炮对米-24的杀伤也很严重,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严峻的生存问题逼迫米-24机群开始变更作战方式,它们取消了午间的飞行,改为凌晨集中出动,4-5点是教徒们做“FAJR”的时间,可以轻易撞见正在地面上晨礼的人。然后下一次袭击会选在下午太阳落山前的时段,这又是教徒们做“ASR”的时间,他们还会在黄昏结束前埋葬死去的人。
美军在越战中投入的AH-1“眼镜蛇”损失了300多架,与苏联也算是难兄难弟了。但也正是如此残酷的直升机大战,才让美苏两国迅速吸取经验教训,趟出了一条武装直升机的合理战术。
对于武装直升机人们的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人们割舍不下如此方便好用的空中火力平台,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武装直升机活得实在有点不容易,生存力越来越堪忧。
好比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的战役,美军三军齐动,可谓杀鸡用恐龙刀,结果这番狂剁之下,仍有两架陆战队的AH-1被击坠,死亡3人。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就连号称最先进武直的“阿帕奇”都给破了功,伊拉克当年宣传机构非说是AK击落的,闹得波音也是一肚子苦水。
所以近些年无人机技术得到大发展之后,“让无人机取代武直”或者研发“无人武直”的说法越来越多,也许这正是未来武直的发展之路吧。
总的来说,武装直升机确实是一款对步兵乃至对整个地面部队都有极大杀伤力的装备,但这并不代表武直就能在天上拉屎拉尿的耍横,它们存在的固有软肋太多,面对的战争烈度也有限,因此需要配套化的信息能力以及周密的战术策划辅助才能最大化的减少伤亡、提高杀伤效率,否则,武直一样会成为步兵陷阱里的肥羊。
关于本次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直升飞机看起来很危险,是不是很不人性的设计和为什么不建议坐直升飞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