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机场不在西安(西安的机场在哪儿)
13702023-08-26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朱棣能力谋略不在朱标之下,为什么不讨朱元璋喜欢和朱棣为什么不建议封亲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朱棣能力谋略不在朱标之下,为什么不讨朱元璋喜欢以及朱棣为什么不建议封亲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并不多见,真正值得说一说的也就是刘邦统一之后封了韩信等几个异姓王,但那不久就被刘邦挨个收拾一通,又整了个“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所以我们看,再往后的历朝历代中,不能说没有异姓王,但已经相对少见了,当然诸如三国、南北朝和五胡乱华这种混乱时期不算哈……
唐朝初年,战乱刚平,也模仿刘邦,封了一堆异姓王,比如杜伏威、罗艺等,第二次封王高潮则是安史之乱,郭子仪、不固怀恩……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那就是更不用说了。
宋朝,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思路在,王爵发的就很保守,前期很喜欢追封,这玩意儿就太虚了。值得一提的是童贯,以联金灭辽、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功封了郡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太监王……
元朝(包括辽夏金)就不用说了……
明朝开始,异姓王基本上绝迹了。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沐英的王爵都是死后追封……反倒是朱元璋封了一堆自己的儿子做王,结果就被儿子燕王夺了自家孙子的皇位……至于说到晚明,也就是南明小朝廷跟不要钱似的滥发王爵,比如郑成功、孙可望、李定国都先后封王,这个就是不负责任滴收买人心了,说明不了什么……
清朝初年,除了满洲八旗的旗主,以及皇太极弄了一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这些都还是集中在努尔哈赤家族内,另外作为满洲同盟军的蒙古王公,也不能算是正儿八经被清朝封的王……
当然也有异姓王,最典型的莫过于三藩四王,也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外加上孔有德,但这几个家伙都没落得好下场……
实际上,在清朝时,封爵能等到个可以荫及子孙的子爵、男爵,已经很了不得了,比如说洪承筹,最后退休时,只是搞了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准其世袭四世。金庸小说中,韦小宝屡建大功,最后也只混了个三等公了事……再看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这样的功劳,也不过混个一等毅勇侯、二等恪靖侯、一等肃毅侯……连个公爵都没混上,更不用说封王了……
所以再说清朝统治者为啥不分封诸王,首先是没必要,封了也没啥用,吴三桂这该反还是反;其次呢,清朝的皇帝们还算是比较能生的,所以封王这事儿,自家内部的名额都不够用的,比如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再次,清朝毕竟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大家都有,从一开始,满清对于汉人的防范心理就是显而易见……除了初期的三藩,有清一朝汉人爵位都不高,张廷玉,年羹尧岳钟琪,能混个公侯就开心的不得了了……
就算是满人,如果不是皇族爱新觉罗氏,也蛮难,比如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一代名臣,也不过是封了个公爵(当然他是两度封公,也是很牛逼了),死了很久后才因为他儿子的功劳又赠了个郡王衔……(这个有p用),他儿子福康安也是牛人,乾隆皇帝赏了个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朱棣的生母在宫中的地位不同,是一个普通的嫔妃,后宫的地位低。古代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习俗。朱标,是皇后马大脚养大的嫡长子,嫡长子就是当朝的太子,名正言顺的皇室继承人。加上马皇后与朱元璋共患难,感情特别深。还有子凭母贵的因素,朱标占有优势,性格好,为人友善,却英年早逝,朱元璋传位皇孙都没有传给棣。
答案很简单,无论建文帝削不削藩,以什么形式削藩,最终朱棣都会造反。
下面谈谈理由。
第一,朱元璋的五个嫡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诸子,一共封了十个亲王。其中,大儿子朱标是皇太子,二儿子朱樉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棡封为晋王,四儿子朱棣封为燕王,五儿子朱橚封为吴王。
这五个儿子是嫡子,最被朱元璋看重。但这五个儿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比一个不听话。
被封为秦王的二儿子朱樉在西安就很不老实,朱元璋把他召回到京城,因为皇太子朱标极力为他说情,朱元璋才放他回西安。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死去,朱元璋在诏书中批评他不注重修养品德,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因此丧命。一句话,这位秦王是作死的。
老三朱被封为晋王,智识出众,性情骄狂,不守法纪。他的封地在太原,曾经有人向朱元璋说三皇子图谋不轨,朱元璋大怒,皇太子朱标极力为三弟说情。洪武三十一年,朱死去。
老四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在北平,据《野记》记载,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在姚广孝的帮助下,秘密准备。姚广孝在专门设计的地下室里打制兵器,为了掩盖声音,附近又养了大量的鹅鸭。据说,皇太子朱标有一次住在燕王府中,听到过地道中传出来的锻造的声音,甚至被吓出病来。
老五朱橚原本被封为吴王,后来改封为周王,籓地改为开封。朱橚对这个封地不满意,今天去凤阳,明天去南京,气得朱元璋想把他送到云南去,有一次甚至下令处死他。皇太子朱标日夜哭号,请求自己代替弟弟领罪。
到朱元璋死的时候,朱棣的三个哥哥都去世了,他成了老大,地位自然非常特殊。
第二,朱元璋的错误设计朱元璋设计的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大倒退。他的儿子被封为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亲王都有亲王府,下设三个护卫,每个护卫下面又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所。一个王府的护卫士兵,少的三千人,多的可以达到一万九千人。
这种设计,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到了危难时刻,藩王们根本起不了藩卫的作用。
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朱元璋选择三个大儿子分别镇守西安、太原和燕京,朱元璋特许他们自行裁决,只有特别重大的事务才需要报告。
几位亲王几次率兵出塞,筑城屯田,受到了不少锤炼,他们当然不会对朱允炆这个小毛孩子服气。所以,如果朱元璋去世之后秦王、晋王还活着,恐怕也会像朱棣一样不老实。
朱棣后来几次提到,当初大哥朱标死去之后,父皇朱元璋曾经有意立他为皇太子。当然这是朱棣的一面之词。但朱元璋丢开一大帮野心勃勃的儿子,选择了一个年幼的长孙朱允炆做接班人,本身就不太妥当,为后来骨肉相残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为了照顾儿子们的感受,又制订了一套特别的礼仪:亲王到京城,在朝堂之上拜见过皇太孙,然后再到内殿,皇太孙朱允炆向各位叔叔行家人之礼。
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朱元璋的这种设计纯粹是画蛇添足,一下子给未来的小皇帝弄了十几个太上皇,大损威严,也为朱棣等人未来的篡逆行为埋下祸根。
第三,朱允炆的措施也有许多问题。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当天夜里即入敛,停放七日即安葬。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明太祖病重时,朱棣赶往京城,走到淮安时,齐泰向朱允炆建议,以明太祖的名义让朱棣不许渡江进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离国。朱棣勃然大怒,想要强行渡江,却发现江口一带已经有重兵把守。
朱允炆此举实在缺少自信,也为朱棣提供了口实。此后朱允炆大力削藩,把周王废为庶人,派张昺、谢贵等人去北平,严密监视燕王朱棣。
第二年,湘王自焚而死,齐王、代王、岷王等人先后被废为庶人。
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杀死张昺、谢贵等人,正式起兵。
这个问题问的好。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确实没有废除藩封制度,要知道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建文帝朝廷动了祖宗旧制,废除藩封。如果他一继位就急吼吼的把藩王分封全部废除了,岂不是在打自己脸,所以这种自抽耳光的事当然干不得。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皇考太祖高皇帝艰难百战,定天下,成帝业,封建诸子,巩固宗社,为磐石计。奸臣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橚、榑、柏、桂、楩五弟,不数年间,并见削夺。朱棣只是进行了改造和削弱,让各个藩王从根本上失去了威胁其统治的能力,这就好比斩断雄鹰的爪子和鸟喙,拔去其羽毛,那么这雄鹰只是去了毛的老母鸡罢了。可以说削弱藩封确实突出了明成祖的韬略。
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明太祖朱元璋“皇子封藩”这个举措说起,这是朱元璋“家天下”,为了国祚永久的重要举措。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之中有26个儿子,其中24个被朱元璋以亲王身份分封至全国各地(其中2个未就藩已逝),并赋予了极大的政治、军事、经济特权,而其中实力最为优异的就是为了防备蒙古入犯而设的九大塞王,即驻西安的秦王朱樉、驻太原的晋王朱棡、驻北平的燕王朱棣、驻大同的代王朱桂、驻甘肃的肃王朱楧、驻广宁的辽王朱植、驻宁夏的庆王朱栴、驻大宁的宁王朱权、驻宣府的谷王朱橞。
在军事上,这些藩王首先拥有自己的亲王护卫,而且护卫人数,非常之多,所谓“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明太祖在加强亲王的亲军护卫方面可谓是毫不吝啬,如在洪武六年五月,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于西安、凤翔、庆阳、平凉、延安等府,挑选19000人充作秦王护卫。而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又将羽林军卫士调拨给秦、晋、燕三府,以增强诸藩王的实力。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王府护卫都是特选的精壮勇士,可以随时征调打仗。
不仅如此,亲王还拥有军事指挥权。一旦有战事就可以节制公侯,领兵作战,如洪武二十三年,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傅友德和王弼就受燕王和晋王的节制。
《明通鉴·卷十》:丁卯,命晋王棡、燕王棣率师北伐。并命颖国公傅友德率北平兵从燕王,定远侯王弼率山西兵从晋王,皆授征虏将军,受二王节制。除了军事特权,诸藩王做为皇帝的代言人还能拥有节制地方政府的权利。
藩王拥有自己的兵权和行政权,这就形同于国中之国,势必令中央如芒在背,而朱棣在靖难之役前就是九大塞王之一,对其中的藩王镇守地方弊端更是了如指掌,他当然要防患于未然,以免别的藩王整出第二次“靖难之役”,所以削弱藩王权力势在必行。
明成祖朱棣的削藩是有其政策核心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削夺藩王的军事权力,只要诸位藩王的军事权力一解除,藩王就是他案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后续措施就可以逐步跟进。解除军权的措施如下:
一、打破塞王守边格局,将边镇藩王迁徙到内地,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解除藩王的兵权。
就比如说宁王朱权,在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朱棣当然将什么“中分天下”的承诺丢到了爪哇国,将宁王朱权的封地从大宁迁到了南昌,而他手下的三护卫也被陆续剥夺。据史书记载,在徙藩过程中,宁王朱权三护卫中的两护卫就留在了北地戍边。
《国榷·卷十三》:丁卯,南昌左卫改南昌护卫,营州左护卫改隆庆左右卫,中护卫改宽河卫。但是从他最后到南昌只有五六个中官到达南昌来看,他的护卫已经被全部削夺了,“王不自安,屏从兵,从五六老中官,走南昌”。
还有辽王朱植从边镇广宁迁国内地荆州,“命辽王国于荆州”,但是辽王的三护卫留在了广宁,而从荆州另外拨给护卫于辽王处。
《罪惟录·列传卷四》:王自请荆州,别给一护卫,而故三护卫留防边。二、利用藩王罪名,直接夺爵或削其护卫。
就比如说岷王朱楩因为骄横不法,在永乐元年九月被直接剥夺云南左、中、前三护卫,“云南左、中、前三护卫改云南中、前、后三卫,时岷王有罪,革之”。
永乐十年,辽王朱植因罪被削去护卫和仪卫司,只给校尉300人使令,“辽王有罪,削护卫及仪卫司,止给军校三百人”。
而周王朱橚做为朱棣的胞弟,也难免被削封的命运。永乐十八年,他被诬告谋反,被召至京师,朱棣尽管不问其罪,“帝怜之,不复问”,但是这件事无疑让,周王战战兢兢,为了自证清白,周王献还三护卫,朱棣从之,“周王辞三护卫,从之”。至于像齐王朱榑、谷王朱憓直接因为谋反除藩,被废为庶人。既然被废为庶人,其护卫当然也是被另外安置,不复存在。
三、不准藩王参与任何军事战斗,将藩王的军事指挥权立即剥离。
永乐一朝,凡有征战,绝不让藩王指挥,而是让王府护卫听朝廷调遣,就比如在永乐四年,朝廷派遣西平侯沐晟兴师安南,朱棣命令蜀王朱椿挑选护卫随沐晟操练征调,“敕蜀王椿选护军五千从征”。永乐十三年朱棣又命令周王、肃王、晋王、秦王各选步骑兵5000于真定,由朝廷指定将领操练。
随着,军权被陆续剥离,其他藩禁也随之而来,比如禁止诸王命令有司擅兴工役;诸王之间不得擅自交通等等繁多的条例相继出台,随着时代推行,愈加严密,有明一代的地方藩王对中央完全构不成任何威胁。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国史纪闻》、《罪惟录》
关于本次朱棣能力谋略不在朱标之下,为什么不讨朱元璋喜欢和朱棣为什么不建议封亲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