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权重网站(快手账号权重下载)
11892023-12-02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t反什么意思,以及t为什么不让反攻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因为普京要运用中国的智慧来征服乌克兰,而且给西方世界抛出“橄榄枝”,这双管齐下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普京总统再三强调,俄军没有毁灭乌克兰的企图,俄军也没有摧毁乌克兰的各种民用设施,俄军对乌克兰的打击不会超过特别军事行动的范畴。普京的这番话真实意图有三:一、冲着西方国家而来的,普京要在俄乌冲突中掌握主动权,首先就要在斗争策略上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不给西方国家干预俄乌冲突的借口。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俄军。就在近日,欧盟国家集体发声,如果俄军实施全面扩大战争的政策,欧盟就可能消灭全部的俄军。欧盟这一讲话可谓是杀伤力极大,普京要和欧洲国家,尤其是相对中立的欧洲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能让他们倒向美国。尤其是德法两国,由于德法和俄罗斯之间有天然气的往来和其它经济往来,普京和德法的关系始终还是不错的。这次普京放软身段,相信西方国家也会配合俄罗斯的表态,缓和西方和俄方的紧张关系!
其二,普京这个讲话是说给集体安全组织的国家看的,希望能弥合集体安全组织内部的矛盾。因为集体安全组织的出现让美国惶恐不安,为了保持美国在世界外交的绝对权威,美国必须采取措施分化和瓦解集体安全组织。在美国的分化下,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变频岁,哈萨克斯坦国内也爆发了动乱。虽然两国的动乱(政变)没有让俄方和哈国、吉国的外交出现巨大的裂痕,但俄方和哈国、吉国之间的互相猜忌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哈国,在其动乱爆发后,俄罗斯派出集体安全组织的部队强行到哈国平定叛乱,哈国就认为俄方有控制哈国的嫌疑。这次普京的放话其实就是讲给哈、吉两国听的。既然俄军都没有毁灭乌克兰的想法,那俄罗斯会打击哈国和吉国吗?
其三也是向世界宣布了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欧洲就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安全和平。也让美国及北约真的不要轻视了俄罗斯敢战敢斗的精神。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他的儿子就是战死在沙场上,他本人也受过伤。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亲自送三个儿子上战场,实在令人敬佩!俄杜马主席沃夫金表示称,俄罗斯即便伤亡100万人,也不会停止战争,这关系到俄罗斯的国运和生死存亡,俄罗斯要么失败,要么胜利,没有第三条选择。俄罗斯总统很久以前就说过,“如果俄罗斯没有了,那么还留着这个世界干什么?”一个宁可站着死的民族,绝不会跪着活!相信俄罗斯。相信普京!
准确地说,T-34是在苏德战争中期暴露出缺点的,什么缺点?火力不足。
T-34刚刚问世时是没有敌手的,在苏德战争初期并没有惨败,不然就不会有德国黑豹坦克问世。
我们别忘了,正是“T-34”的横空出世,横扫德军坦克,造成了“T34灾难”,在德军坦克手心里产生了巨大阴影,催生出了比T34更优秀的豹式坦克。
1939年苏德战争打响的时候,苏军唱主角的坦克,是T26和bt-7快速等轻型坦克。
这些坦克速度不低,火力在当时来说也不弱;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就是防护能力不行。
战场上生存能力第一,不能生存,再好的机动能力和火力都白搭。
因此,在战争初期,苏军坦克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招架之功都没有。
这些脆弱的坦克,在西班牙战争中就将缺点暴露无遗,让莫斯科有了危机感。
这时候,T-34坦克已经在路上了,不过它还是母亲腹中的婴儿,正在孕育中,当时它的名字叫A-20和A-32的原型试验车。
早在1937年,科什金就开始了A-32的设计研制工作。
科什金率先提出“通用坦克”的概念,并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中型坦克。他创新性地提出坦克要实现“三优”:火力优秀、速度优秀、防火优秀。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加装大口径火炮,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大马力柴油机。经无数次试验和改进,A-32坦克终于在1940年1月基本定型,就差生产厂家了。
1940年3月,欧洲上空战云密布,苏军加快步伐,推出了早期型T-34,这被称为“1940年型”(T-34/76A)。
设计新式坦克的初衷就是增强防御力,设计指标为在近距离内可以抵御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远距离内要能够抵御75毫米火炮的斜射。
为了给1940年型T-34定型,苏联坦克专家柯什金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在这年9月活活累死,但这年3月样车已经经过测试,6月已经基本定型。
但是柯什金去世时,较为关键的问题还未解决。
而苏联各制造厂还在全力以赴生产老式坦克,T-34研制工作时断时续、走走停停。
说实话,还是莫斯科对迫在眉睫的战争缺乏警惕,没有危机感。
直到战争爆发,德军坦克摧枯拉朽,苏军坦克不堪一击,莫斯科才慌了手脚。
不过这时候T34已经具备雏形,怀胎十月,就差一个催生婆——制造工厂。
很快,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在苏联东部的下塔吉尔成立,它是由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和乌拉尔捷尔任斯基工厂搬迁合并而成,厂里精英荟萃,堪称强强联手,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非同一般。
1941年12月,首辆T-34在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呱呱坠地。
T-34/85型坦克的有了几项跨越式的进步:
坦克更重——战斗全重32吨,达到中坦级别。
火力更强——装备1门口径75毫米/30.5L-11火炮。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毫米短管炮时。
欧洲之外,也只有美国的谢尔曼M4坦克准备了7毫米火炮。
不久T34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
在使用普通穿甲弹时,该火炮可以在500米距离内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住1000米距离内可击穿61毫米钢板,当时德国没有一款型号的坦克能经得起它的打击。
此外,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对软目标进行攻击,支援步兵进攻得心应手。
一辆T-34坦克通常可以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
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108发。
由于安装了12缸V型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即使自重这么大,速度也不慢,公路上时速为55公里,越野平均时速也达到25公里。
在挂载备用油箱的情况下,公路续航可以达到540公里。
不过T34最大的亮点还是防护上的,它采用了革命性的成果——倾斜装甲。
。倾斜装甲打个比喻,是把防护从原来的一张铁箱子换成一个铁锅,改变了坦克的受力角度,降低了炮弹的能效即穿透力,坦克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加,战场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通俗地说,就是炮弹打到坦克的斜面装甲上,会跳到一边,产生“跳弹”现象。
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几家的坦克采用这种设计,而且和T34几乎同时问世的谢尔曼N4坦克倾斜度是56度,T34-76坦克的正面装甲的倾斜度更大,达到了60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装甲厚度和防护能力。
因此当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等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达到了100毫米防护效果,炮弹打在上面跟挠痒痒一样,让德国坦克手大惊失色,所向披靡的德国装甲部队在T34面前一筹莫展。
在德军坦克中属先进的3号、4号坦克与T-34坦克相比已经过时,更别提比较落后的1号、2号坦克了,
战争初期,T34还没有问世,就谈不上惨败;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T34刚刚开始量产。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装甲部队是被打残的。
此战中德军第14、16、24装甲师被歼灭,战役结果也是德军失败。
虽然此战中苏军投入坦克和损失坦克都是德军的数倍,但战斗中T34投入数量不多。
在1942年苏军投入到战场的22000辆坦克中,挑大梁的还是T-26轻型坦克、BT-7快速坦克;因为受到条件限制,T-34/76型坦克产量上不去,列装部队的数量很少,只有1225辆。
因此,即使在1942年的几次战役中,苏军装甲部队没有占到便宜,也不能把账算在T34身上。总的来说,T34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
德军装甲部队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燃料短缺也是主要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T34没有惨败。
事实上正是因为T34的强大战斗力,才迫使德国研制出了豹式坦克。
那么,关于T34惨败是从何说起?
准确地说,T34是从1943年开始“惨败”。因为德军找到了制服T34的利器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1943年正式进入德军服役,被定名为Pak43型88毫米反坦克炮。
说到88炮,人们马上会想起沙漠之狐隆美尔,想起北非战场以及被88防空炮打成废铁的英军坦克。
T34火力大但是也不过76毫米;它的防护能力强,但是也架不住88炮的一顿猛打。
德国人在武器研制上并不比美国落后多少,也不必苏联差,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和好胜心,研制武器总是要占据绝对上风。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吃亏后,德军就将88炮搬到了坦克上。
将防空炮变成反坦克炮,不是放上去就行了,需要解决几个技术难题,比如解决后坐力、击发方式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难度不是太大。
于是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不久,德国坦克就装上了88炮,T34的噩梦到了。
Pak43使用68.3倍径的炮管,全长达到了6610毫米,炮口装有双重制动式炮口制退器,并配有电动击发装置,半自动水平滑楔式炮闩和液气驻退复进系统,射速每分钟可以达到10发。
在发射AP40高速穿甲弹时,初速能达到每秒1150米,最大射程16千米,2000米内能贯穿184厚的垂直装甲,500米内轻松击穿274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至于T34,在1500米内被击中的话,基本上在劫难逃。
事实上,一直到二战结束,T34的被动局面都没有改变。
因为苏军和盟军的坦克,没有一款能经得住88炮的打击。
那么使用了T34的苏军,为什么还能进行大反攻,所向披靡?主要还是靠数量取胜。
二战中T34生产了8万多辆,是谢尔曼的两倍。
德军除了改进坦克火力,还推出了防御性能不逊于T34的“黑豹”中型坦克,以及防护性更好的“虎”式重型坦克问世。
如此一来,T34失去优势。
德国“黑豹”中型坦克,于1943年批量装生产。“黑豹”基本是T-34坦克的复制品,起码思路是照抄的。
它也采用大功率发动机、宽辐履带、长身管火炮以及倾斜装甲等,甚至外形都和T-34坦克相似,跟孪生兄弟一样。
不过由于受到盟军封锁,德国在战败前只生产了6042辆“黑豹”坦克;无坚不摧,无炮可破的虎式坦克,也只生产了1300辆,无法改变德国战败命运。
关于T34的表现,库尔斯克战役可见一斑。
1943年7月,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在苏联库尔斯克打响。
此时苏军装备的T-34坦克量已经上来了,两军在这场战役中一共投入了13000辆坦克,苏军数量是德军的两倍。
尽管如此,苏军还是吃亏不小。
开战仅三天,苏军就损失了862辆坦克,其中570辆被德军坦克击毁,292辆为德国空军炸毁。
这场坦克大战,苏军损失了6000多辆坦克,德军只损失了1500辆,苏德战损比为4比1。
之所以如此,因为德军在战斗中投入的坦克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远超T34。
德军参战的“黑豹”、“虎”式坦克性能优越、防御能力好,攻击力强;即使是3号、4号坦克也进行了升级。
黑豹”坦克的75毫米超长身管火炮和“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在射速、射程、穿甲威力上都比T-34的76.2毫米火炮更胜一筹。
但是一虎难斗群狼,苏军靠坦克的绝对数量打败了敌人。
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德军元气大伤,苏军则转入战略大反攻。
这场关键性的战役中,T-34坦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战局难以想象。
事实上,T-34坦克是二战期间损失最多的坦克,总数在45000辆(苏军损失坦克1942年为15000辆、1943年为22400辆,其中百分之七十是T-34)。
以击毁坦克数量进行排名的“二战十大王牌坦克手(车长)”德军占了5个,而且包揽了前三;苏军有三人入围,其中两位均牺牲,座驾都是T-34/76型坦克。
尽管如此,T34不失为二战时最优秀的坦克。
而且1944年初,T34/85问世,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时速保持在55公里以上,炮塔可以360度旋转。
更给力的是,它采用了85毫米反坦克炮,攻击力大大提升,和88炮不相上下。
T34虽然某个单项不是最好的,但是综合水平是名列前茅的,火力、防护力、机动性、可靠性都比较出色,说它是二战最优秀坦克名副其实。
意思是女性化的一方反攻。
t被反是女同性恋中的偏男性化的一方倍女性化的一方反攻。les是女同性恋的意思。t是比较偏男性化的一方,p是比较女性化的一方,在中国比较喜欢这样分类。
“反”,就是“反弹”的意思,将不好的东西挡下来就跟我们小时候玩的东西是一样的
非洲不是无军事强国,而是国弱军强,军队干政,战火连天。你看看下面我找的非洲国家军队局势就知道了:
埃及是非洲头号军事霸主地位,短期内很难撼动。埃及军队经受过现代化战争的严峻考验,战斗力很强。其武器装备,不但数量多而且性能比较先进,尤其是通过进口美制M1主战坦克、F16战机和鱼叉反舰导弹,埃军的陆海空三位一体打击能力更是得到了很大提升――在1996至2003年的七年时间中,埃及共从美进口了总价值为137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已超过了美制武器的传统采购大国沙特阿拉伯。其中包括F-16战斗机、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装甲输送车、防空导弹系统、AH-64D“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黑鹰”多用途军用直升机,以及一些用来对老式装备进行升级的设备。埃军现役军人45万人(正规军),另有预备役25万人,国民警卫队6万人,边防军1.2万人、公安部队6万人、海岸警卫队7000人――兵力总计超过80万人。
南非拥有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尤以军事工业与核工业最为发达。南非可以自行研制生产各种轻武器、导弹、火炮、装甲战车以及武装直升机,其中很多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要知道,南非可是全球十大武器输出国之一!南非国防军现役兵力不是太多,仅7万余人(另有警察部队14万人)。但仗凭着国力殷实军工发达,南非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达到了很高的现代化水平。而它始建于60年代中期的第44伞兵旅,更是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富实战经验的精锐部队之一。就现阶段而言,能够搭上信息化战争快车的非洲国家恐怕寥寥无几。埃及、南非勉强够格,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几个北非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基础,而其他的非洲国家就要差的多了。
乌干达军队的战斗力原本还可以,但1976年以色列拯救人质的突击行动几乎全歼了乌干达空军,彻底打掉了乌干达军队的士气。1978年秋,乌干达军事狂人阿明挥师进攻邻国坦桑尼亚,起初在利比亚军队的强力介入下,坦桑尼亚军队连吃败仗。但进入11月以后,坦军成功地遏制了乌干达的攻势,到了1978年12月,所有的乌干达军队都被赶出了坦桑尼亚,第二年坦军即发起全面反攻――1979年1月20日,装备着中国的59式坦克和歼-7B战斗机、总数约10,000人的坦桑尼亚军队越过了边境,开始向乌干达腹地进军,3月中旬即逼近乌首都堪帕拉。到3月底,利比亚援军陷入重围,而此时乌干达军队已经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最终乌干达在军事上遭到全面失败,阿明仓皇出逃,其军人独裁统治随之结束。国内民主进程开始后,乌干达军队的战斗力开始恢复。乌军以维和、打击反政府武装、国际干涉等方式,在周边国家广泛参战。如参与刚果内战、进入苏丹境内打击乌反政府武装“圣灵抵抗军”等。
坦桑尼亚军队与中国军方一直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坦军从中国得到了一大批在东非堪称先进的军事装备(59式、69式坦克,歼7战斗机)。而最近,坦桑尼亚军方又对中国枭龙战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已表达了购买意向。
津巴布韦国防军于1980年建立,是由原民盟、人盟游击队和白人政权军队整编而成。津巴布韦人民从事解放战争时期,就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道义、物资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津巴布韦独立后,中国又在经济、安全、国防和教育等方面向津巴布韦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从1969年起,中国教官应邀前往坦桑营地帮助训练津巴布韦游击队战士。由于西方的武器禁运,津政府已决定近期从中国进口价值约两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十二架战斗机和一百辆装甲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武器一直是津巴布韦军队的装备主体,而且津军与中国军方合作多年,在战略战术上深受中国军事思想影响。
无论重武器数量还是战斗力,苏丹军队在非洲都算的上乘。苏丹陆军装备的坦克和装甲车超过1000辆(其余过千辆的非洲国家还有埃及、利比亚、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除8万正规军外,它还拥有超过20万的预备役人员。可以说,除去强邻埃及、利比亚外,与其接壤的乍得、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等8个邻国在军力上都远不及苏丹军队。若不是国内局势不稳经济不振,可以肯定苏丹将会是中东非地区的军事霸主。苏丹与中国有密切的军事合作。苏丹军人使用的是全套的中国武器装备,从机关枪、火箭弹到坦克和武装直升机,另外苏丹官方也已表示出购买12架枭龙战机的意向。
安哥拉军队可谓久经战火考验。1975-1988年的安哥拉内战,对整个南部非洲影响深远。在这场交战各方均有大国背景的残酷战争中,以“安人运”为主体的安哥拉政府军,得到了来自于古巴和苏联的全方位军事援助,很快发展成一支强有力的现代化军队,其主战装备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南非1988年放弃支持安盟,1998年安盟拒绝执行《卢萨卡和平协议》,内战随即再起。紧接着安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2002年2月22日,安盟领导人若纳斯?萨文比被政府军击毙,安哥拉形势立即出现转机。经过一系列谈判,已经溃不成军的安盟武装终于就结束内战同政府军达成协议。安哥拉内战终告结束。
赞比亚和肯尼亚军队就实力而言,大致处于一个层次。二者排名之所以相差几位,系国家潜力方面的差别所致。
卢旺达军队的前身是图西族卢旺达爱国阵线,它经历了极其血腥的十年内战和1994年的种族大屠杀。最终爱国阵线击败前政府军取得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新政府成立后,奉行民族和解与团结政策,接待并安置回国难民,审判1994年大屠杀罪犯,政局逐渐稳定。1998年8月以来,卢出兵刚果(金),支持刚叛军进行反政府武装叛乱,并借机对流窜在刚(金)东部的前政府军残部进行严厉打击,国内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卢旺达虽然国家经济困难,却长年维持着一支5万人左右的国防力量,每年军费支出占国家财政预算接近1/3。
蒙博托独裁时期的刚果军队(当时国名为扎伊尔),靠着美国、以色列的帮助,先后创建了空军、伞兵等新型军种,成为了中部非洲一支凶悍的武装力量。但独裁政权的腐败和专制最终毁掉了这支劲旅。1997年5月17日,卡比拉领导的反政府游击队推翻蒙博托统治,后者仓皇逃亡国外。如今,从内战阴影中逐渐走出的刚果(金)军队,正在朝着建设一支10万人新型武装力量的方向迈进。其国内现有6个军队整编中心在运转,各武装政治派别作战人员的整编已全面铺开,今后,将每两个月产生3个整编旅。但经费的紧缺严重制约了这项雄心勃勃的整编计划。
现阶段,卢旺达军队的战斗力要略强于刚果(金)军队。但后者毕竟是大国,不仅面积广阔(234.5万平方公里)人口众多(5000万左右),而且资源极为丰富,盛产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钴、铜、锡、金刚石等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从长远看,随着刚果(金)经济形势的好转,这支中非劲旅必将会雄风再起。
莫桑比克的情况有点特殊。莫国防军由政府军和抵运部队(原反政府武装,后招安)等量人数组成,总兵力为3万人,后削减至1.1万人。但实际上,莫军是上榜23国军队中人数最少的,其陆军主力仅为8~9个营五六千人而已。不过有资料显示,莫陆军配备了总数超过400的坦克装甲车辆!而各种火炮更是达700门之多!莫桑比克独立后饱受内战之苦,国民经济破败,却维持着如此一支火力强大的重型机械化部队,真厉害……
埃塞俄比亚军队若单从人数上论,完全可以进入非洲十强,但是其孱弱的国力大大抵消了它在兵力上的优势。这100年来埃塞军队最引人注目的军事行动,首先要数1896年3月1日大败意大利侵略军,这称的上第三世界抗击西方侵略的重大胜利;而其次,我看就得算1998它与邻国厄立特里亚的武装冲突了。这两个同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的穷兄弟,虽然个个囊中羞涩,却都不惜花费巨资购买了俄制SU27、MIG29战机,雇佣了外国飞行员,硬着头皮上演了一场代价高昂的现代化空战大戏,据说其间的战况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啊。不过,埃塞俄比亚虽拥重兵10万,却依旧无力撼动厄军,只得罢兵言和。
乍得是23个上榜国家中,仅有的一个同台湾保持所谓“外交关系”的国家。乍得经济落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而且它还是黑非洲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其成人识字率仅为42.6%,远远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平均指数61%。因此,也就闹出了80年代乍得与利比亚发生战争期间,乍军士兵不知缴获的利比亚地空导弹为何物的笑话。那场战争刚开始本来是一边倒,利比亚军队及其仆从军势如破竹,直捣乍得腹地。但后来乍得的后台老板法国和美国争相介入,出钱出枪又出人,最终重新武装起了乍军。1986年底,乍军开始反击并且连连得手,利比亚军队被赶出乍得国境。据说当时卡扎菲闻听战报怒不可遏,但面对乍军背后西方大国的军事重压,他也只得作罢。不管怎么样,贫弱的乍得能够击败号称非洲军事三强之一的利比亚,单凭这一条,它就足以挤进我们的排行榜。
以图西族为主体的布隆迪军队也经受了十年内战的洗礼。现在布国内局势依然不稳定,近年来由于境外胡图族反政府武装不时入境骚扰,造成国家军费开支浩大(占国家财政预算约3成)。据说,在战区工作的中国水电专家,每次外出都有一个连的布军士兵随行护送,卡车上架着机枪、火箭筒,前头还有开道的工兵(排雷)!夸张……
毛里塔尼亚军队似乎就是为政变而生的。粗略统计一下,毛自从1960年独立以来,已发生过至少3次军人政变。毛军要么成为当局镇压反政府武装的利剑,要么就沦为野心家争权夺势的工具。不过,在一个自1978年起就实行军人统治的国家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毛军兵力不多,约有16000人,在毛国内政局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其主要任务正转向国际反恐合作。就在上个月6号,总部设在阿尔及利亚的“基地”组织分支――萨拉菲宣教和战斗组织”成员还伏击了毛军的一支部队,造成15人死亡,17人受伤。
喀麦隆军队,似乎远不如该国在经济发展上的亮点多。喀国家不大,却成为了近些年中非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伴随着国力的快速增长,从2001年8月开始,喀麦隆官方着手对军队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军队的专业化和年轻化水平,推动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军。
马达加斯加,最近火爆异常的一部美国动画大片恰与其同名。作为非洲第一大岛国,马军本该拥有一支相对强大的海军才合乎情理。然而落后的经济,使得该国只能将国防侧重点放在陆军建设上――陆军1.25万人,主要装备有坦克12辆、装甲车100辆以及各种火炮102门;海军500人,其中包括1个海军陆战连,装备有1艘巡逻艇和1艘两栖舰艇。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