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字体
13222023-11-27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十三爷为什么被关进理藩院,以及康熙为什么囚禁老十三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列入正史的<清史稿>是没有提过的,其他如<清实录>之类也没有提过 只有雍正的给十三的悼词中有提到,被太子牵连,被大阿哥陷害,因为康熙认为太子被人魇了,其中一个是大阿哥,另外一个猜测是十三 从十三前期来看,康熙每次出京都带着他,甚至让他代表自己去泰山祭天,当时普遍公认他是除太子外康熙最喜欢的儿子。 二月河小说里说圈禁十年绝对是胡扯 是让十三代表康熙去泰山祭天而不是”连去泰山祭天,都带着他”一年左右 康熙四十八年胤祥确实随驾来着。 四十八年二月巡畿甸,四十八年四月巡塞外,四十八年十二月谒陵,十三阿哥都随驾。 康熙四十九年二月,随驾五台山。同年闰七月,胤祥被派往蒙古祭奠去世的“三公主”。
康熙皇帝与众位皇子在热河秋闱,但却发生了太子胤礽“阴谋造反”,凌普手持“太子手谕”包围康熙行宫的事情,让整个局势瞬间紧张了起来。而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同时将与胤礽在整个事件期间共同“消失”的十三阿哥胤祥一并拿下囚禁了起来。
然而,这样的举动可以说是康熙不得已而为之。
一方面,康熙这是为了维系当前局势稳定的需要。
此时的康熙已经发现策动凌普调兵的“太子手谕”确系伪造,太子胤礽与十三阿哥胤祥也确属无辜,然而康熙却不能对此事进行彻查,原因就在于此事的局势尚不稳定,有牵连到军队,尤其是凌普等人,很有可能在惊恐之余,将“假兵变”搞成了“真兵变”,那么局势也就此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为了局势稳定的需要,只能暂时性将责任推卸在胤礽和胤祥身上。
另一方面,则是康熙为了安稳住其他皇子。
当康熙发现这份太子调兵的手谕为假时,必然会想到此事与其他皇子有关,是其他皇子故意的构陷从而使得胤礽被废黜皇太子之位,从而有人可以取而代之。而在“兵变”发生后,胤礽果然瞬间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到了疯狂的攻击,与其相伴的十三阿哥胤祥,也同样受到了弹劾。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康熙如果对胤礽与胤祥进行“平反”与袒护,那么其他皇子必然会找寻新的理由进行攻伐,反而会制造新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康熙也只能是暂时委屈一下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以换的其他皇子,特别是“八爷党”一众皇子的安稳。
由此可见,虽然康熙名义上将胤祥以“谋逆从犯”的理由对其进行处分,并将其囚禁,但实际上,康熙内心之中还是非常喜爱和疼爱自己的这个儿子的,要不然也不会主动安排人为其送去了菜食与火盆,在众人面前也对胤祥“有情有义”大加赞赏。
在这之后,康熙将胤祥安排关在了理藩院,这更加体现了康熙对于胤祥的关爱。
一来,十三阿哥胤祥嫉恶如仇、生性仗义,而此时朝堂上正在进行的是“百官举荐新太子”的事情,康熙也担心胤祥会再度卷入其中,或者为人所利用,在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到时候将更加的难以收场。
二来,热河一事让胤祥被牢牢的贴上了“太子党”的标签,而此时太子胤礽并未彻底倒台,其反对者更是仍未死心,所以康熙也担心胤祥受到这些人的排挤与打压,进而用这样囚禁的方式将其保护了起来。
三来,康熙没有按照制度将其如同大阿哥胤禔那样,关在宗人府,也是希望不过分扩大事情的影响,也不过分的上纲上线,为胤祥“定罪”,进而为随时将其赦免放出做好铺垫。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康熙颇为用心的安排,只不过,朝臣中也就只有佟国维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于是这才安排隆科多前往理藩院伺候,为的就是以此拉拢与雍正以及胤祥的关系。
康熙赦免放出胤祥,既是给张五哥“面子”,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台阶”。“百官举荐新太子”在朝堂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八阿哥胤禩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拥有了极高的声望,看似已经是“稳操胜券”了。
这个时候的康熙向张五哥进行了一番询问,而张五哥的回答可以说是直击康熙的内心,或者说,是与康熙心中的想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康熙:“哦,你认为他最好,那么也就是说,你认为他最应该当太子了?”张五哥:“人最好并不一定最应该当太子。”康熙:“嗯?这又是什么道理?”张五哥:“就拿十三爷来说吧,他人太直,不会转弯,又容易轻信别人,所以他人虽好,却当不好太子。”康熙:“你这个张五哥,小小一个侍卫,你怎么敢这么跟朕说话?”张五哥:“回皇上话,奴才不知道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奴才只知道,应该对皇上讲真话,不讲假话。”康熙:“对,对,对,朕要的就是真话,比如说王掞,当着满朝文武说朕的不是,但说的是真话,朕不难为他。你今天敢对朕说真话,朕要赏你。”可以说,张五哥的几句回答,让康熙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康熙对于“举荐新太子”的思考。
正如张五哥所说的,十三阿哥胤祥在他看来最好,但是并不是来做太子的最为合适人员,因为十三阿哥的性格并不能让他成为一国之君,如果真的是这样安排,不仅会害了胤祥,甚至会害了整个国家。
相对应的是,康熙也深刻的认识到,胤礽有他的缺点,有他的问题,所以他并不是皇子中最好的、最出色的,但是他却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一方面,胤礽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名分已定,再加上他的身份之高贵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拟的,这就让胤礽存在了天然的法理性优势;另一方面,胤礽凝聚了康熙半生的心血和希望,康熙皇帝不希望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所以于情于理,胤礽都应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而张五哥说自己说的是真话的同时,也映射了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朝中的大臣大部分说的都是“假话”,他们之所以如此为的便是获取政治利益,而并不是出于真心或者忠孝礼仪,这一点也为康熙所认同。毕竟康熙背负着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他要看的是自己的内心所想,而不是官员们的意见。
可见张五哥的一番话,是实实在在地说到了康熙的心坎上,而张五哥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适时的为他的“恩人”十三阿哥胤祥进行了求情,希望康熙能够将其放出。
“干脆赏给你一个天大的面子。”康熙作为一国之君,同意了张五哥的请求,给了一名侍卫面子,必然是天大的面子,毕竟皇帝就是“天子”,这个“天大的面子”绝对不算是夸张。
而康熙让张五哥放出胤祥的时候,还特意将一块玉佩送给了胤祥,可以说,康熙也就将自己全部的话语寄托这块玉佩之中。
一块玉佩,尽显康熙对于胤祥的期望与嘱托。“玉”,在《说文》的释义为“石之美者”,与之相伴而生的“玉文化”,也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玉”所代表的精神与气节,也受到了一贯的追捧与推崇。
“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杨,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可即便是再珍贵的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也难以实现从“玉”到“器”这样一个“质变”的飞跃与升华,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同样无法得到展现。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便是这样一个道理。
胤祥的气质和品质,在康熙看来,绝对能够称其为人中之“玉”。
他能力卓著,文武双全,具备国士无双的才能。
他忠孝之城,就连康熙都称赞其对于自己和太子胤礽的忠心是“日月可鉴”。
他又是侠肝义胆,上至达官贵胄,下至普通士兵,对于胤祥的为人处世的品质无不钦佩有加。
可即便是如此,胤祥在康熙眼中,仍旧是个“半成品”,毕竟胤祥嫉恶如仇、不懂得权变,常常将自身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进而非但不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甚至还会成为了牵绊和拖累。
于是,康熙将一块随身携带的玉佩,让张五哥交给了胤祥,也是将自己的这两重意思告知给胤祥。
其一,胤祥自身良好的优点与长处,以及为人刚正的意志品质,要继续保留与坚持,这是康熙所欣赏的,这叫“守身如玉”。
其二,胤祥也要学会改变自己,磨平自己的棱角,更加适应朝局,这样才能真正的堪以大任,而这便是要求胤祥“玉琢成器”。
也就是这样一块小小的玉佩,尽显了康熙对于胤祥的关爱与期望,同时还有他的一番良苦用心呀。
一方面是因为十三爷出言不逊,惹恼了康熙,另一方面是想保护四爷这个继位人
康熙在处理太子的时候,因为处理时大皇子在拨弄是非,十三爷生性耿直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被康熙圈进。康熙临终时对四爷说,囚禁十三爷,是因为十三爷不知道变通,而老四和老十三交好,康熙怕影响到老四
这个剧情是在雍正王朝里面的,据剧情康熙在畅春园快要驾崩的时候,跟四皇子胤禛的对话就知道,不是13爷犯错,而是为了更好的磨练他的性子将来好帮助胤禛统治天下。
还有就是13爷重情重义,很容易为别人出头而惹祸上身,给胤禛带来麻烦,所以在康熙驾崩时直接就把13爷放出来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