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属于五行属性(石头放在什么地方最旺)
14342023-11-28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要用石头做碑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为什么要用石头做碑以及为什么要在墓碑上放石头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墓地上植树,其源不详。从史料上看,至少春秋时已有。
《春秋》上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
用“冢木已拱”来骂人,意思是他早就该死了(墓上树都已经长很高了)。可见在当时,墓上种树是常态,否则一般人听不懂。
在墓地上种树,可能是为了追求风水,但也有现实功用。因为树木有较强的吸尘杀菌作用,尸体埋入土中,易造成污染,墓中细菌生命力极强,一些缺乏树木的坟地会发出恶臭,对于前来祭拜的人有害。种树可以抵消这种伤害,特别是松树和柏树,它们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具较强的杀菌作用,所以松树和柏树是传统墓地的“标配”。
其实,能不能在墓上植松,还有身份限制,据宋代《三礼图集注》称:天子坟树以松,诸侯树以柏,大夫树以药草,士树以槐,庶人树以杨柳。需要说明的是,药草、槐、杨柳都有杀菌作用,不过这么具体而微的规定,恐怕很难落实。
汉代习俗,普通住宅的庭院中必须植树,否则受罚,《汉书·食货志》称:“《周官》税民……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意思是城中住宅,庭院中不种树种菜的,要交三个男丁的人头税,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了。
古人事死如生,将逝者看成另一种形式的生者,既然活人的住宅要种树,则死人的墓地也应该种树。
明清时期,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人口逐渐增加,环境日趋恶劣,在平原地带已难找到自然林,所以人们往往把墓地作为绿化的重点,但多是经济树种,所谓“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荥叶,秋发实□,冬发薪烝,以匡穷困”。
由于有了经济利益,明清时随便攀折他人墓上树木,会被视为挑衅。明代乡约中往往会写上“”坟山之树木荣,则祖宗之神灵安。祖宗之神灵安,则子孙之福祥应“,用信仰的方式将利益诉求合法化。
更正题主一个字,给坟应该是添土,而不是填土。添是添加、增添的意思,而填有向埋坑的意思。添土更加准确。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这是我国一个特殊的传统节日。清明起源于周代,传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起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家确定清明为法定节日,可以回家祭奠祖先,打扫墓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故去的人们埋葬的方式各有不同。其中在农村土葬居多,在田地或者山坡上找块地方挖坑埋起坟堆。而城市多为火葬后,把骨灰安放在公墓,有的竖起一块碑。
清明给坟添土指的应该是农村。如果城市象征性的扫墓,或者敬上鲜花就可以了,没有添土一项环节。
清明给坟添土,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寓意。
第一、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失去亲人的那种痛苦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在清明节去祭祖,三支香几张纸,坟头上的新土,是健在亲人对故去亲人最好的想念和缅怀。这种亲情的维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第二、是生者对逝者的告慰。每年的清明这天,给坟添土,不让先人们冻者淋着。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这些健在的亲人,生活得很好。每年都来看望他们,让他们不会孤单。
第三、是家族传承的标志。在农村,一个逝者只要有后人,那他的坟头在清明前后,肯定是修葺一新的。去除杂草,拨树树根,添上新土。这样一年年坟头会越来越大,是家族兴旺的象征。而那些没有后人的坟头,随着雨冲风刮,若干年就会不见了。
所以,在清明这天,农村都会给坟添土。
付艳会,金板栗网创始人。金板栗网,专注板栗上行的网站。欢迎关注金板栗了解更多板栗信息。
因为石碑可以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春秋时就出现“碑”这个名称,但它当时是宗庙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间。
到了战国时期,大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绳缓缓放下,“碑”,就是那时装轳辘的支架。殡仪结束,往往把这个支架留在墓地里。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逝者,就在这块现成的大石头上面刻字,追述前人的“功德”,于是就出现了纪念性的碑。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为己故先人立墓碑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丧葬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并非是"树碑立传",因为逝者大多是凡夫俗子,墓碑上也没有镌刻着墓志铭,只不过在其上面刻着先人的名讳、生卒时间,以及后人的名字和立碑时间等。其目的大多是为了便于寻找墓地、上坟祭拜而已。
立墓碑的习俗由来已久,很早以前,人死后只有墓穴没有坟头,为了祭祀便于找到墓穴,古人便采用在墓旁立石头、木板等形式作为标记,在其上面系上纸或帛,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和时辰,古人称之为“铭旌",这便是墓碑的雏形。到汉代时先人们掌握了石雕技艺,可以在石碑上刻出文字及图案,于是真正的石碑就出现了。石碑的好处不言而喻,刻上字之后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历经数年而不会变样。不过,古人对立碑也是有条件的,什么人可以立,什么人不能立,何时能立等等都有讲究,而不是随心所意,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否则会弄巧成拙。满足下列几个条件就可以立碑。
首先逝者年龄要60岁以上。
古语云:"六十甲子一轮回",在先人看来,人不到60岁就没有一生的经历,没经过一个轮回就谈不上为后代造福,因为墓碑是纪录去世之人的生平事迹,对一个人在世时的嘉奖,更是证明这个人为社会做的贡献。不满60岁去世即使立上墓碑,也很难受到后代子孙的香火。
其次,有后辈的去世之人可以立碑。
立碑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后辈祭祀扫墓,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古人强调去世之人必须要有儿子、孙子才能立碑,女儿是拨出去的水不能算数的。老实说,这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男尊女卑的产物,如今己步入了新时代,大家崇尚的是男女平等,女儿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未必逊色于儿子,所以女儿同样有话语权。
第三,逝者的年数要在三年以上,并且期间未曾迁移,可以立碑。
古语云:新坟三年不立碑。一方面破土下葬之后,经过三年的风雨浸蚀,坟墓周边的水土基本定型,这时立碑可以避免因土壤松软导致墓碑倾钭、倒塌的现象发生。倘若出现此种情况,应及时修理扶正才是;另一方面更要保证这三年之内不能对坟墓有任何的迁移,否则就算是过了三年也是不可以立碑的。怕动了"风水",会对后代子孙有不好的影响。这些都是古人留下来的说法。
第四,不能立一个人的墓碑,即不立单坟墓碑。
夫妻二人如果只有一个去世,另一伴还活在世上,即使去世之人已满三年也是不能立碑的。只有双方谢世满三年之后才可以。
事到如今,先人留下来的传统风俗有的已经时过境迁。比如:有些地方可以立单人碑,只不过要把未过世的夫妻方的名字涂成红颜色罢了;再比如战争年代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先烈们,有几个活过了60岁!大多是年轻力壮、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同样立碑了!……当然,好的风俗还是需要后人去传承的。
立碑时也有一定的规格要求:例如,碑的朝向要和穴位的山向、棺木的朝向保持一致,不可出现逆向、偏向,墓碑与坟之间的距离在9寸至6尺之间为宜,切勿太近或太远。刻在墓碑上的字迹要工整清晰,最好是庄重的魏碑体、隶书或楷书,不可用草书、行书等。而且要阴刻(凹刻),不能用阳刻(凸刻)。
一般来说,墓碑中间刻写先考xx、先妣xx等字样,字体略大,左侧落款要有立碑后人的名字及身份,如长子xx、长媳xx、次子xx、次媳xx、长孙xx敬立等字样,子女不分男女都要写上,按长幼从右往左依次排列。若是子女中有已经过世之人,去世人的名字一定要加方框。另外,有个传统的规矩,碑文中的主要立碑者一般写亡者的子女姓名,例如孙子辈为祖父、祖母立碑时,就不能越过父辈,通常是以父辈为先,再加上孙辈而立。在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只有上辈人立了碑,下辈人才可以立,否则是不能立碑的。
对于墓碑规格的要求是"低不过腹高不过颈",呈长方体,通常高100公分、宽60公分、厚约8公分左右。这也符合我国古文化的"方正"逻辑,是按着祖师爷鲁班所使用的鲁班尺上的吉徉数字而定的。而并非人们认为的墓碑越高越大越好,最好再能够结合坟墓而定。
立碑的时间一般在每年清明节或阴历十月一前后,这正是民俗中重大的祭祀节日,不仅百无禁忌,也显得比较严肃重视。立碑之后要注意保护,上坟烧纸时要及时清理墓碑上及周边的杂草,发现有钭歪、崩裂现象时要及时修补或更换。
既然立上了墓碑,说明对逝者更加尊重怀念,所以要尽到一个晚辈的责任,该扫墓时扫墓,该祭祀时祭祀,而不是一碑永逸、万事大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