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字体
5262023-11-2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为什么要纳贡,以及为什么要纳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找抽,我中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哪一寸不重要?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最早纳入我国版图的非汉区域。早在前138年,汉武帝就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而其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逐渐增强。
以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版图,随后经历了近2000年时间的得失易手,最终成为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地理位置上,西域深入中亚、距离中原千里之遥,在管理成本上注定入不敷出。但现实情况是小农经济支撑的中原王朝即便劳心费力也对此矢志不移。
那么问题来了,西域有怎样的战略价值?为何历朝历代都要争夺这里?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制草原势力的需要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70多年的卧薪尝胆,汉武帝虽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但驰骋草原的匈奴居无定所,采用“打不过就跑”的策略,令汉武帝十分头疼,所以汉武帝想到了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断其右臂”的宏伟战略。
不过被匈奴打怕的大月氏对汉朝的“邀请”不感兴趣,汉朝只得继续自南向北反击匈奴。
不过随着反击匈奴战争的展开,汉朝在收复河西走廊后,加入到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对于汉朝而言,抢夺西域,可最大限度削弱匈奴势力。同时因为西域地处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中央地带,是匈奴西遁的必经之路,所以占据西域的汉朝也等于封死了匈奴西逃的退路。
事实证明,正是夺占西域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使得汉朝最终彻底击败了为患北方数百年的强大匈奴。从此但凡中原王朝能够控制西域,必然能够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形成强大压制。
2、沟通西方世界的需要
西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王朝想要走向世界,比如将其作为跳板和中转站。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我国除先人的自立更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形相对封闭。
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虽然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肥沃的鱼米之乡,但也使得东西交流的通道必须向北移动。
而因为蒙古高原的存在,东西交流的通道又必须向南移动,最终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东西交流的必经之地。而从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后的首站就是西域。
在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想要穿过长达千里的河西走廊然后跨越万里横穿亚欧大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论上说中转站极有必要,楼兰、高昌等国家就是这样崛起的。
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将这些邦国握在手中,迟早会被东部的蒙古高原和西部的中亚势力所侵占,所以中原王朝必须确保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事实证明,只有中原王朝控制西域,丝绸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3、保护中原地区的需要
作为两次收复新疆的王朝,清朝对于新疆战略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
清朝前期,准噶尔汗国就勾结沙俄在西北兴风作浪,除不断侵扰喀尔喀蒙古,威胁中原腹地,还南下侵占青藏高原,威胁云贵川等地区,所以即便西域远在千里之外,清朝仍然用70年时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将西域纳入版图。
而随着沙俄侵占中亚,英国自南亚北上,新疆再度成为列强虎视眈眈的区域,在浩罕国侵占新疆数十年的情况下,清末重臣左宗棠指出,新疆的得失,关乎蒙古、陕甘以及京师的安危,于是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帝国主义企图以新疆入侵我国的野心。
事实也证明左宗棠设想的无比正确,因为新疆失而复得,临近新疆的蒙古和青藏高原等蒙古区域得到了充分巩固,为今日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奠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动荡后,新疆终于获得了解放,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2000多年来,先人对新疆的执着经营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今日的新疆不仅仅是我国的资源宝库,也是我国参与中亚事务、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向张骞、班超、苏定方、兆惠、左宗棠、王震将军等为经营和巩固新疆的先烈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在收复台湾问题上,康熙的两个坚持,最终让台湾又重回祖国怀抱。
第一个坚持,是在是否攻打台湾时,群臣反对,但康熙力排众议,重用姚启圣、施琅等人,坚持攻打台湾。
第二个坚持,是在郑氏投降,清兵占领台湾后,朝廷上大臣主张弃守台湾,而康熙却坚持把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第一个坚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为什么涉及到康熙收复台湾呢?这要从明末说起。1624年,荷兰趁当时明末混乱,无暇顾及台湾的时候,侵略了我国台湾。
自此,台湾沦陷长达38年之久,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南明将领延平王郑成功,从福建金门挥师东进,成功从侵略者荷兰手里收复了台湾。
不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南明将领自居,并没有归顺清朝,而是在台湾开启了郑氏家族的统治。也是这一年,刚刚8岁的康熙即位了,当时清廷内忧外患,自然没有精力顾及台湾。
不过清廷,一直通过招安的方式,给郑家施压,期望用和平手段收复台湾。可郑家却表示,想向朝鲜一样,对清廷纳贡称臣,成为清廷的藩属国,在这一点上,康熙一直没有答应。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此时康熙已经平定三藩,擒拿鳌拜,手握重权,并成年的康熙决定出兵台湾。
当时朝中大臣反对声音很多,认为没有必要去管那个弹丸之地,对于清廷来讲,彼时的台湾只不过是未开化之地罢了。
但康熙却坚持收复台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台湾郑家是南明余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随时在清廷东南伺机而动,虎视眈眈,为了清廷的安全着想,康熙必须要剿灭这些南明余孽,打破所有反清复明人士的幻想。
第二,台湾郑家也参与了三藩之乱,这对于康熙来讲是最不能忍受的,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凡是与自己作对的,都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台湾郑家彼时已经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郑经死后,内部发生了夺权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之位,这也直接导致了台湾地区官员内部的分化。
于是,清朝出兵台湾了,在施琅的带领下,战况出奇的顺利,很快就占领澎湖,随后台湾郑氏家族宣告投降,自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是,1683年7月,郑氏投降后,康熙并没有立即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而是足足等了10个月之后,1684年5月,才正式宣布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为什么要等10个月才宣布呢?这又不是10月怀胎,一份声明不至于搞10个月才搞出来啊!说到这里,我们就引出了康熙的第二个坚持。
第二个坚持
康熙收复台湾后,在是否把台湾编入清廷领土的问题上,朝廷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占压倒性优势的声音是,劝康熙放弃台湾,另一种声音正好与之完全相反。
为什么这些大臣要劝康熙弃守台湾呢?因为台湾孤悬海外,土著人口远多于汉人,大多没有汉化,与清廷本土的交通极不便利,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把台湾编入领土,成本高于收益,得不偿失,是劳民伤财之举。
而众多大臣认为,攻打台湾最主要的目的,是剿灭南明余孽,威慑四海,显示大清国威,既然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就没必要在那个不毛之地浪费时间精力了。
就在康熙犹豫不决之时,施琅坚决主张守台、留台,并于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书《恭陈台湾弃留疏》,逐一批驳弃台说法的荒谬论点,详尽阐述了留台、守台的必要性以及任官设兵的办法。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是武统台湾的积极倡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他说话的分量在康熙心中非常大,最终康熙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把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可以说,康熙对台湾的收复,有效避免了台湾的进一步割据,也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减轻了当时在东南沿海地区驻军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巩固了当时清朝的中央集权,有效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波滔滔,长途跋涉来进贡,受点奔波之苦对于他们得到的好处怎么可以相提并论。
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楚琉球王国与日本的区别,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冲绳岛地图如下。
而琉球王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得追溯到大明王朝。琉球之琉古汉语为"石之有光者",而球为美玉,琉球王国统一之前是由多个群岛组成,蜿蜒1000公里,面积3600平方公里,地图可见。
观其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是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有“万国津梁”之称,从明王朝琉球王国一统琉球诸岛后,直到清末500年间,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向当时中国的封建王朝进贡。
而琉球王国推行的是汉文化,几百年来琉球人积累下来的汉文化根深蒂固,他们的口音属闽南语系,使用中国农历年号。民俗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所以在这种良好的藩属关系下,向中国当时的王朝进贡是顺理成章的事,长途跋涉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时中国的势力下,像明清王朝进贡的少数民族,哪个不是长途跋涉,而且当时中国国富民强,往往是厚往薄来,琉球是岛国。他们往往会进贡几只有特色的船只,却能带着数倍于贡品的礼物满载而归,而这些对于他们的生产力文化提升,都带来极大的促进。
此外前文也提到琉球特殊的地理位置,是航海要到,而这样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战争多发之地,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都是爆发著名战役的地方,这么重要的位置,如果国力不够强大,很容易饱受战争灾难之苦,而如果有中国这么强大的后盾,往往可以幸免于难。所以晚清时,日本出兵琉球,琉球王国求助于当时的清政府,只可惜晚清政府转弱无力自身难保,致使日本强行将琉球并入日本,设"冲绳县"。
纳贡起源与周朝,分封诸侯国向周纳贡。是针对藩属国。意义在于强调了藩属国的义务和地位,作用也因此加强了藩属国于主国间的联系。而到了后来,发展成藩属国主动进贡,因为主国回赠的礼品比他们进贡的多的多,甚至出现过商人冒充外国进贡的事情,就是为了骗取回礼。
很多朝代好大喜功,沉迷于万国来朝的表面繁荣。所以十分大度的给藩属国回礼,让各藩属国恨不得一年来十次进贡。好得到更多的回礼。所以宋朝及宋朝以后,接受纳贡是个赔本买卖,反而是藩属国乐此不疲,从中国得到各种回礼,还要各种技术,还要各种匠人等等。
OK,关于古代为什么要纳贡和为什么要纳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