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在执行死刑时,为什么都不说话
8702023-08-24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古时候执行死刑为什么要午后呢的一些知识点,和古代砍头为什么要午时三刻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所以我们也经常说秋后算账。
到了汉朝时期,秋冬行刑开始有了明文规定,除了那些谋逆大罪会立即斩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会在秋季霜降之后执行。
在进入隋唐以后,重案大案是需要经过中央复审的,死罪更是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到了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朝审。除了皇帝决定立刻执行外,一些罪犯在没有特殊情况之下是可以免除死刑的。
秋后问斩除了顺应天时之外,还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意义,并且秋后一般都是百姓们农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做到杀一儆百,更能体现法律的威严。
关于午时三刻行刑的说法,一般来说都是因为在这个时间的阳气最为旺盛,影子最短,此时执行死刑,可以用人间的阳气冲淡杀人的阴气与晦气。再加上古人比较迷信,试图用这种方法让犯人连鬼都做不成。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午时三刻的时间,人的精力最为萧条,犯人也是昏昏欲睡,这个时候行刑,在脑袋落地的瞬间能够减轻人的痛苦,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在古时候的某个时间,死刑都是挑在秋冬季进行的,春夏季节在一些术士眼中属于属生气,而秋冬季主杀,古代一些朝代的统治者采纳了这种意见,春夏季节行善奖赏不宜动杀,秋冬主罚适应行刑,所以古时候就有了秋后问斩,或者秋后算账的规矩跟说法。
而古代很多时候发配边疆这些也大多数都是秋冬季节出发,因为秋冬主罚,也就是处罚的时间,各种重大的处罚事件都会集中在某个阶段进行,普通的处罚不挑选时间,严厉的处罚看季节,因为统治者是也是比较迷信的,这个是现在人没办法理解的。
古人还有午时三刻问斩,经常看到古装电影里面所谓的推出午门斩首,然后就是午时三刻行刑,午门是哪里呢,就是明朝时期的神武门,也就是后来改的午门,这个地方刚好是京城贫民的菜市场方向,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一种游行威慑,做给一些叛逆者或者普通贫民看的。
午门是菜市场方向,菜市场是人流非常大的场所,人流越大阳气越重,这样可以镇住阴煞之气,毕竟斩首的人死后怨气都是比较大的,古代人认为煞气太重会造成不好的事情,于是运用阳气镇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神武门改为午门的原因。
再者为什么会选择午时三刻,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子时是鼠,属于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之间,用古人的话来说属于阴阳交替阴盛阳衰的时间段,而午时属马,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钟,这个时间是太阳在正中央,古人觉得这个时间阳气重,但是这些都是艺术加工的,现实的古代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在这个时段行刑,不过会选在人流最多的时间段进行。
午时三刻具体是几点,其实大概是十一点四十五分到十二点之间,为什么这个时间行刑,原因有几个,一个是阳气重,可以镇住阴煞之气,第二是人流大,这样可以增加阳气镇阴,第三同样是人流大,但是这个人流大并不是为了镇煞,而是为了镇人,因为砍头就是一种刑罚,不只是为了处罚罪犯,同样还是为了震慑普通人跟一些有图谋想法的人。
选择在午时一天当中人流最大的阶段,就是做给贫民跟有想法的人看的,目的意思就是,我在这里砍人,因为这个人做错事犯了重罪,所以就要砍了他的头,用来作为做错事的处罚,同时也是为了警告围观的人,意思是你们不想像这个囚犯一样被砍头,那么就要老老实实的不要搞事,震慑意图非常明显,如果在其他时段进行,那么没有人围观看,那么就起不到震慑的意图了。
午时三刻为中午十一点四十四分。此刻为阳气最盛时刻。对于十恶不赦的囚犯古时有重罚的严惩说法。因斩首时刻为阳正盛阴不存时刻,意为囚犯死后连鬼都做不成之意。
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
一、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的十一点到十三点。
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对应现在的时间为;
二、三刻,为四十五分钟。
为古代漏刻计时器的计时单位。漏刻计时的原理和沙漏相似,只是将沙换成了水。
一刻想当于十五分钟。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钟。
因为想让犯人的灵魂烟消云散,不让他当鬼再有害人的机会采用这个时间是因为现在为正午,阳气最盛。
按照古代阴阳学的说法,这个时候让犯人的灵魂出窍在阳气最盛的时候,就会烟消云散,连鬼都做不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