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古时候的吐谷浑、契丹、吐蕃是少数名族还是外国人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藏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时候的吐谷浑、契丹、吐蕃是少数名族还是外国人和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藏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古时候的吐谷浑、契丹、吐蕃是少数名族还是外国人
- 尼泊尔的文化是什么样的
- 藏族是胡人吗
- 藏族可以和外族通婚吗
古时候的吐谷浑、契丹、吐蕃是少数名族还是外国人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1700年前生活在辽东(今辽宁彰武、铁岭)一带的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涉归去逝后,传位于嫡子慕容廆。吐谷浑与慕容廆有矛盾,一怒之下遂率领自己的所部1700家向西迁徙,一路跋山涉水到达陇上、枹罕一带(今甘肃西南、中部),侵逼氐、羌部落,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吐谷浑死后,长子吐延继位,在一次与羌人的作战中,不幸被羌酋刺死。其子叶延继位,继续武力扩张,终于在公元313年(西晋末),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以祖父的名字吐谷浑为国号,建立了“吐谷浑”国家。以鲜卑人、羌人为主,设有王、公、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国人服饰略同于汉族,使用文字是汉文。吐谷浑在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存国350年。据考证,其后裔就是现在的土族人。灭吐谷浑的吐蕃,是藏族的自称,意为大蕃。吐蕃民族,传说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最早人类,以农牧为主。说起唐代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故事,其主人翁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立国者。从公元618年到842年,吐蕃统治的领域是现在的青海、甘肃南部、四川、云南东北部和新疆这些地方。吐蕃人是辫发,服装以纺织编结而成毛料,披风披肩,谓之“氆氇”。主食为糌粑,是一种以青稞为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唐朝与吐蕃时战时和200多年,在这期间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吐蕃趁机占领甘肃及河西大片地区,763年攻进长安,15天后,听闻郭子仪来了,才撤退。……以后,吐蕃由于内讧,于公元842年自行解体。中国元代,吐蕃被蒙古人统治。现在的西藏就是古代的吐蕃。
契丹,是古代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其人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契丹人认为契丹民族是炎帝的苗裔(认同是中华民族)。他们天生骁勇善战,是个强悍的民族。公元907年,契丹“八部”首领之一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自称“可汗”。916年称帝,国号“契丹”。936年耶律阿保机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的后晋,改国号为“大辽”。统治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沟河。契丹人髡发,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住所为毡帐。中国历史上的辽朝,就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就是与之抗争。……后“大辽”又被改为“大契丹”,再后又被改回“大辽”,最终于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金”所灭。享国210年。再之后,1132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被“金”赶到今天的新疆塔城地区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耶律大石所率领的契丹残部向西扩展,控制区域东至高昌,西抵里海;並迁都于巴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霸主。“西辽”于1218年,被蒙古所灭。辽——契丹灭亡后,契丹人多融入汉人、女真人和蒙古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据最新考证,现在中国的达斡尔族人就是契丹的后裔。
尼泊尔的文化是什么样的
尼泊尔的文化可以说是基于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所形成的,尼泊尔的开国君王布里维·纳拉扬·沙阿曾比喻尼泊尔犹如“夹在两块巨石间的山芋”。从地理到政治文化影响,这句比喻都是非常合理的。尼泊尔位于亚洲的中心部位,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南麓,是一个内陆国家。地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北高南低。北与中国西藏接壤,东、西、南三面与印度毗邻。北部和东、西三方被雪峰和高山包围。只有南部与印度毗邻的地带系狭窄的平原。这也造就了尼泊尔文化思想的多元,风俗习惯的不同。下面就尼泊尔文化特点1、宗教色彩浓厚宗教可以说是尼泊尔人的生命,也是其文化的最大的特色,以前听说过尼泊尔的神像比人多,感觉不可思议,来了以后才发现这并不夸张,大街小巷处处有佛像,可以说是“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并且人们不论是从内心还是行为上都很虔诚,有时候坐车,突然车内所有人同时右手点一下自己的额头,看着窗外的一个方向,默默的念着什么,那不用说,这肯定是路过了某个神庙或者神像了。尼泊尔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占80%以上,另外有10%的佛教徒,剩下5%的基督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所有的印度教徒都虔诚的认为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西瓦神(siva,神的总统)能控制人类的命运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尼泊尔,宗教经典几乎是每一个尼泊尔人成长的必读教材;宗教教义是尼泊尔人的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宗教教规成为尼泊尔人的社会秩序,宗教礼仪成为尼泊尔人的生活规范。例如:尼泊尔人每天清晨需要向gannesh(甘尼士神,也就是象鼻神)祈福,祈求从早上到晚一切顺利,并且最重要的干所有事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让自己有好心情继续做下去,这样早上的祈福仪式短的只有十分钟,如果那天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譬如开会、出国等等,那就需要祈祷至少半个小时;saraswoti(沙迪神)是智慧之神,每年尼历的十一月都会有一天是专门向智慧之神祈祷,这天所有的学校不上课,学生都穿的很漂亮,没人手拿几柱香,来学校向智慧神献上自己的心意,祈求自己以后学习进步,考试顺利,能拿高分,或许我们会认为这种做法有点过,类似于前几年中国出现的“拜熊猫”教,但是他们却深信沙迪神会让他们的脑袋更加灵光;另外影响力较大的是krisina(克里斯蒂娜神),这位是尼泊尔的爱神,无论男女朋友看相、约会还是结婚,事先都要向她祈祷,希望一切顺利,双方能成正果。印度教教徒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爱神会一直放在会场前,并且要祈祷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不等,祝福自己以后的婚姻幸福美满;佛教在尼泊尔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在加德满都谷底发展蓬勃,在加德满都的一个主要佛教圣地whitebuddha(大佛塔)内,所有的人进入buddha地区都必须顺时针行走,并且不能大声喧哗,否则好之被其他信徒告诫,歹之要被赶出去的。尼泊尔的宗教色彩不仅仅体现在对印度教、佛教或者是其他宗教神灵的虔诚信仰,更表现在每个人的心态上和思维方式上,现在的尼泊尔可以说是一个人民非常友善和纯真的国家,一方面是因为对外的交流不多,比较封闭,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人都有一种“人在做,天在看”的心理,所以这边很少有当街吵架打架,抢劫更是没有,人人都抱着相互理解帮助,为自己积德的思维。所以说只有在尼泊尔长期生活或者自己有某种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理解尼泊尔人的这些看起来有些“过火”的宗教信仰。可以这么说,宗教已经渗透进了尼泊尔人的学业和神经里,这种深度恐怕只有外国人才能感受到。2、各民族文化差别大尼泊尔文化的差异是由于地理、历史政策和各种民族迁徙造成的。复杂的地形将尼泊尔分为南、北和中部三大地区,三大地区分别拥有自己的文化: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具有游牧文化的特色,其民族也多为夏尔巴族、古龙族等,多为中国的云南、西藏等地以前迁徙过去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还坐落着一些村庄,这些村庄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几乎保留了远古先辈的传统,例如夏尔巴族的大部分语言都和藏语通用,所以藏传佛教信徒在北部比例较大;中部的加德满都谷底自古就是尼泊尔的中心,这片据说是神人劈下的山谷聚集了至少一百多个尼泊尔民族,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尼瓦尔族、塔芒族等等,而这些不同的民族间还有种姓等级观念,从当时印度殖民者传出的种姓制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国王,为了更好地区分贵贱,就效仿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将尼泊尔的老百姓框在种姓制度之下,例如第一阶层的为婆罗门族,原来的职业是祭祀和贵族;第二阶层的察地利族原来是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管理者;第三阶层的吠舍族以前是农民和商人;而第四阶层是首陀罗族,以前都是苦力和奴隶。不同的民族在加上不同的种姓就造成了谷地内尼泊尔人与人之间的一些隔阂;尼泊尔的南部大部分是平原,并且由于和印度接壤,所以很多文化都与印度相似,但是由于尼印间关系复杂,时好时坏,所以南部的尼泊尔人更为激进和好斗一些,另外由于平原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河流如网,宜于耕种和灌溉,是以生产稻谷为主的水田农业区,素有“尼泊尔谷仓”之称。这里的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农耕业发达,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南部平原区不仅是发达的经济文化区,也是尼泊尔佛教文化的发样地,位于该区的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圣园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册,所以佛教徒在南部的比例较大。尼泊尔官方统计一共有不同的民族113个,另外一个有趣的说法,尼泊尔的节日比天数还多,平均一天两个节日,这是因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有自己庆祝的方式。所以说尼泊尔的文化差异巨大,有时候甚至连尼泊尔人自己都搞不清,但是他们都抱着享受和传承的心态,不仅对自己的文化深信不疑,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很友善。3、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尼泊尔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宗教文化和习俗。这与尼泊尔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所有的孩子从小就在家长的一些行为中耳濡目染,例如早起的祈祷、工作前学习前的祷告、节日的一些仪式等等。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有一位尼泊尔男性朋友,长期单身,一心趴在事业上。可是突然有一天和我说,过三个月要结婚了。我心想朋友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了,后来才知道现在尼泊尔80%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自己没有恋爱权利和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女性。有时候甚至结婚的前一天才知道对方是谁,之前只能了解职业、家境、健康,最多看一张照片。结婚的过程也是很繁杂和耗时的,一般要进行三天,第一天在女方家,主要是亲友送礼,祭祀来祈福和成婚仪式;第二天在男方家,举行结婚的正式仪式;最后一天是现代的喜宴,找个舞会场所,将所有的朋友请来跳舞吃饭。在我的这位朋友结婚后,通过我和他的沟通,发现他们并没有对这种包办婚姻感到不满,也没有厌恶这种繁琐的要进行两三天,每天十几个小时仪式的婚礼,他们反而很享受,觉得这样的婚姻很稳定,也不费心。另外,尼泊尔人虽然很随和,不喜欢较真和发脾气,但是一旦触及到宗教文化的内容,他们都会很谨慎,例如一些他们认为是印度教的神圣寺庙,我们外国人是不能进去的,门口也不准站着非印度教徒。这些传统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尼泊尔人的精神支柱,可能我们会觉得有些落伍或者奇怪,但是由于宗教的力量和家庭的教育,他们还是会继续传承下去的。4、包容能力强包容可能是形容尼泊尔人性格的第一词汇,2010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的建筑风格就很好的体现了包容二字,因为整个场馆是有一个印度教的寺庙和一个藏传佛教的大白塔组成的,由于建筑设计师的妙手天工,将两种不同宗教的代表建筑很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也阐述了尼泊尔的宗教构成,就是印度教为主,佛教为辅,并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当然,除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还有密教文化、喇嘛教文化、苯教文化、锡克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等,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不限制也不抵制外国教派或教团的进入,不反对各种外国文化的传人。在南亚其他国家时有发生宗教冲突或民族冲突的今天,尼泊尔仍然保持多种宗教、多种民族、多种社团、多种文化的相容共处,这实属难得。而这种包容力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上,同时体现在尼泊尔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办事说话风格等等,可以说是处处充满了包容和理解。举个有关于时间观念的例子,尼泊尔人参加活动或者是举办活动都有推迟举行和延时结束的习惯,但是并没有人因此而抱怨,因为由于尼泊尔本身的国情特殊(经常停电、罢工和堵车),人人都抱着相互理解包容的心态,所以在学校中,尼泊尔的同事常常问我,为什么办事总是这么急,我开始是很疑惑,我们中国人都这么办事,如果慢了一步或者迟到就会耽误别人和总体的计划,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他们反问,你们干活的时候享受吗?所以说尼泊尔人没有什么时间观念,对于不仅对自己迟到不在意,也对别人的迟到表示理解。另外由于尼泊尔的很多的规章制度还不是非常健全,一旦有人出事或者是犯了什么错误,有时并非以法律为第一的原则,却是以道德、安全和生命为第一准则。
藏族是胡人吗
藏族人不是胡人。藏族最主要的祖先是原始藏缅人。原始汉人逐渐移居到黄河流域从事农业,而原始藏缅人则向西南迁徙并从事游牧业。
而之后藏族与缅甸人又进一步的分离,胡人是现在的:蒙古族、羌族、藏族、维吾尔族等。胡人:中国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
藏族可以和外族通婚吗
答:可以。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黄种人,都是人有什么不可以。关键看她愿不愿,家里人同意都没问题。
中国没有法律说少数名族不能通婚。民族文化差异要是自己接受得了,还是可以结婚的,毕竟,以后要结婚的是自己,自己过不过得习惯。只要相爱任何人无权干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4/13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