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冷知识大全,古诗中的冷知识(古代诗人的冷知识)
11542023-09-09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是"空山"呢(山居秋暝)的问题,以及和诗中为什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刘十九:刘禹锡的堂兄叫刘禹铜,叫刘十九。刘禹锡叫刘二十八。
关于刘十九是谁,还有一种说法。
白居易写《问刘十九》的时候已被贬江洲,“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所以此刘十九非彼刘十九。此刘十九应是白居易在江州的友人,名字不祥。
刘禹锡:刘二十八
?白居易写过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题目中的通假词应该指的是通假字。
在这通假字中,“通假”的“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借代的意思。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代的意思。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原字,所代替的那个原字叫做“本字”。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望岳》一诗中的“荡胸生曾云”中的曾字通层,曾是层的通假字,而层是本字。
通假字不单单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在《诗经》、《论语》等先秦古籍中也存在。其能存在的原因大致是:
一、古代的字较少,只能用有限的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共”字,在上古就有多个记词职责,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2、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礼记·曲礼》)
3、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共字在例1中是拱揖的意思,例2中是共同的意思,例3中是恭顺的意思,例4中是供给的意思。这样一来,一个字就身兼了四职,分别代表了四个不同的词。由于一个字的兼职过多,容易造成表达意思上的含糊。为了增强表达的明确性,后世就造了拱、恭、供三个新字来分担它所承担的兼职,共字本身就只用来表示:共同、相同、合总这一个义项了。
二、古人造字,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但用哪个字表示哪种意思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那个意思。如:女一一汝、疆一一强、早一一蚤、见一一现、简一一柬、曾一一层等等。这样据音用字的现象在古代是经常见的。正是这个现象的存在,所以写别字的现象也较普遍。但有的别字没有得到社会承认,而有的别字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约定俗成,这就成了普遍使用的通假字。
三、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了应该是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便成了合理的通假字了。通假字在先秦典籍中相当盛行。秦始皇时,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读书人的背诵和记忆重新写出来的。由于当时的背诵者只注意读音,忽视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经常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可见古人对语言的存在注重于声音,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所以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这样就出现了通假字。唐宋以后,一般只是沿用古已有之的通假字,如果另外新造通假字,则会被认为是写别字,社会上不会承认。因而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就越多。
综上所述可见:通假字的产生有其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定的社会历史是通假字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
图/网络
可结合全诗来看。浣女、渔舟显然都是与水有关,在水上或水边活动的,与山的状态没有太大关联;而浣女归来时穿过竹林,开始与山有关了,但在时间轴上晚于“空山新雨”。从一个“后”字也能看出时间上的差别。所以,“浣女”、“渔舟”,与“空山”并不矛盾。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暮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感谢邀请!
其一,古代诗词,诗歌不加标点符号,是因为韵脚自然而然的分开段落!中间隔开几个字的距离,也可区分开段落!
其二,现代诗词,诗歌没有标点符号!一方面,个人习惯不同!加与不加皆可!另一方面,不加标点符号是因为段落的自然隔开,断开!
其三,不加标点符号,是视觉冲击带来的惬意舒服!给人一种:清新、简洁,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是"空山"呢(山居秋暝),诗中为什么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