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根基未稳,为什么急着发动“陈桥兵变”

互联网- 2023-08-24 02:49:57

为什么会有人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呢

今天给各位分享赵匡胤根基未稳,为什么急着发动“陈桥兵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赵匡胤为什么兵变成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2.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3.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4. 赵匡胤根基未稳,为什么急着发动“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成功有哪些因素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陈桥兵变,应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照猫画虎。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又称黄袍加身,是效仿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郭威出身寒微,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因功高盖主,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郭威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当时,赵匡胤只是郭威手下一个小小的将领,参与了郭威“黄袍加身”的过程,虽然在这次事件中他却始终都是一个毫不知情的配角,但学到了经验。

第二句话是趁你病,要你命。一代明主周世宗柴荣死后,后周皇位继承人只有七岁,其母付太后也没有主见,于是大权在手的丞相范质思前想后只有赵匡胤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委任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升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全国兵马。赵匡胤于是就有了发生兵变最大的资本。

第三句话机会都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宋朝历史的记载中,陈桥兵变是一场没有预谋、不流血的兵变,赵匡胤在兵变前是毫不知情,是被将士拥立的。但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发现,陈桥兵变大有疑点,赵匡胤并不是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毫不知情,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抢班夺权的兵变,而且非常成功,几乎称得上兵不血刃。赵匡胤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且本事很大,号称“一条哨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赵匡胤这人会做人。他和禁军各个首领关系处的特别好。很多人和他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同时,他身边还有一个能人,那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试想一下,枪有了,人有了,机会也来了,陈桥兵变如果不成功,老天就太不开眼了。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唐朝灭亡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一共才五十年出头,每个朝代也就十年时间,每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到四年,怎一个乱字了得!除了后梁与后唐是两个死对头,其它四个政权唐、晋、汉、周都有内部演变关系,跟宋代周相似。

当初郭威上演黄袍加身,以周代汉,赵匡胤无非是有样学样,完完整整“翻拍”了一遍剧情而已。不过,跟郭威代汉遍地血色不一样,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只死了一个人,是一次很“温情”的政变事件。

那么,赵匡胤为何如此轻松,兵不血刃就解决了问题呢?

一块小木牌,将赵匡胤推向军中第一人,为政变奠定基础

虽说五代十国是个比拳头大的时代,但也不是谁都能有机会试试龙袍。赵匡胤提着脑袋,追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让自己一步步跨入后周军界大佬界别。这很重要,部队讲究上下级关系,赵匡胤没有过得硬的个人威望,什么都无从谈起。

对赵匡胤最至关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那块著名的小木牌,上书“点检作天子”,也有史料说,写的是“点检做”。这个故事就是一笔糊涂账,时至今日也没人能还原真相。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天柴荣无意捡到一块小木牌,上面有“点检作天子”几个字。点检,就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乃后周禁军最高指挥官,当时由柴荣的姐夫张永德担任。

这个谶言,让重病的柴荣惴惴不安,为了消除隐患,他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从此赵匡胤成了军中第一人。

关于这块莫名其妙的小木块,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张永德所为,有人说是赵匡胤所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存在无法解释的地方,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一则谣言,让赵匡胤轻松获得军队指挥权,政变顺利实施

显德七年正月,京师开封突然传来一则消息:契丹联合北汉,举兵南下!此时柴荣刚刚驾崩不久,得到消息后,大臣们一片慌乱,最后在范质等人的提议下,决定由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

事实证明,所谓契丹入侵就是个谣言,赵匡胤一行走到陈桥驿,披了件黄袍就又回来了,根本没去打契丹,也没有契丹入侵的后文。

那么这个谣言有什么意义呢?让赵匡胤获得军队指挥权!古代的军职不等于军权,军权平时在皇帝手里,统兵权和调兵权是分开的。将军们只有统兵权,无法调兵,要想调兵,必须由皇帝的兵符。

也就是说,赵匡胤虽然有军职,但是在没有皇帝的兵符情况下,他调动不了军队。这个谣言的结果就是,让赵匡胤拿到了调兵的兵符,这时的赵匡胤才是真正可怕的老虎!

一对孤儿寡母,势单力孤命运由人,只有束手就擒

柴荣驾崩后,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继任的皇帝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和小符太后(符太后的妹妹)。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比较惨,由于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杀的光光,包括他的儿子们,仅剩一个养子柴荣。所以郭威驾崩后,将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

这个情况导致皇族势力相当孱弱,柴荣去世后,缺少皇族势力支撑的柴宗训,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大臣们身上。

赵匡胤即位后,他的母亲杜太后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你得了皇位,其实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一群废柴文官,既无能为力,也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本来柴荣对以范质、魏仁浦、王溥为首的文官集团寄予厚望,怎奈这些文官面对枪杆子无能无力,而且表现得很无能,赵匡胤一个谎言,他们轻易就上当受骗了。

当赵匡胤回兵开封时,大臣们集体屈膝换主,承认了赵匡胤代周的事实。唯一反抗的是马步军副指挥室韩通,被王审琦杀害。韩通也是整个政变过程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单纯地以道德标准,去谴责这些大臣们,其实有点冤枉他们。五代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场景隔几年就来一次,大家都麻木了,要是都反抗,还不得满地人头?

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不倒翁”的冯道,一生侍候了十位皇帝,无论谁上台,他一律跪迎,包括对契丹。在冯道的意思深处,他已经没有了死社稷的概念,他把自己的义务定义为,以自己的本事辅佐君主,君主失国跟我没关系!

跟他有同样思想的大臣有一大批,包括范质他们。当赵匡胤进入开封,范质他们只要求赵匡胤善待柴氏后人,就对赵匡胤集体称臣了。

一个畸形时代,唐末藩镇势力的后遗症

武将左右国运,是五代十国的癌症,这个病症始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唐朝自安禄山造反后,藩镇势力就进入无法遏制的疯长,最后演变为军阀势力,最终吞噬了大唐。

唐以后的五代,依然无法解除藩镇势力,社会的动荡,反而加剧了割据势力的发展。不光五代相互的迭代受到军阀势力左右,即便每个朝代内部,也充满藩镇势力之间的恶斗。这种情况导致,五代皇位传承,极少有按法律程序上位的,大都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

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也是北宋建立后,一直致力于军队改革,不断削弱武将权力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有刘匡胤李匡胤出现。

综上所述,赵匡胤能轻易取代后周,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地位具备了代周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他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给了赵匡胤机会!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只是请喝了一顿酒吗

哪有那么简单?如果喝一顿酒就能拿兵权,那历史上就不会有兵变了。

众所周知,杯酒释兵权算得上是宋太祖赵匡胤政治生涯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了。话说北宋初年,禁军势大,而本就是禁军出身,而后通过兵变上台的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其中的利害。既然自己可以黄袍加身,难保不齐日后禁军的其他的将领也会依样画葫芦,夺了赵家的江山。所以,他必须要把禁军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背景,其最终目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想要从禁军将领手中拿回兵权,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赵匡胤为此,特地举行了一场酒宴,邀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入席。

在宴会上,赵匡胤和老部下们把酒言欢,喝得正是兴起。可突然,赵匡胤屏退了侍从,开始向部下们诉起苦来。称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安逸,每天连觉都睡不着,因为有人惦记着自己的皇位。

石守信等人听出来赵匡胤这是话中有话,意思是在说他们觊觎皇位。于是赶忙向赵匡胤解释,说自己绝对没有二心。

赵匡胤自然是做出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说自己相信他们。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也没办法保证有朝一日,自己部下不会将黄袍送上来。毕竟当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赵匡胤嘴上说着不要,可这黄袍还是穿在了他身上。

赵匡胤意思说得很明白,只要你们还处在这个位置上,那么就是我皇位的威胁。而我如果想除掉这个威胁,要么是将你们处死,要么是收回你们的兵权。

石守信等人都不傻,知道赵匡胤这是给自己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就是收回兵权。虽然可能心中不愿意,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了保命,必须得答应。于是他们都乖乖的交出了兵权。

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一个大概过程,而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并不难,基本就是赵匡胤三言两语就搞定了一切。但事实上,“杯酒释兵权”远没有这么简单。酒宴上赵匡胤的大获全胜,其实是经过了多年的谋划准备并不断努力而得到的最终结果。

换句话讲,“杯酒释兵权”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赵匡胤真正拿回兵权并不是在酒宴上。因为当时石守信等人之所以会答应赵匡胤交还兵权,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当时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实权,失去了和赵匡胤对抗的权力。

前面提到过,赵匡胤自己就是禁军出身,并且是通过兵变夺取的皇位。所以他深知禁军的威胁,早在“杯酒释兵权”之前,赵匡胤就已经在逐步的掌控禁军权力。

当时宋朝的禁军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侍卫亲军和殿前军,归属侍卫司和殿前司统辖,其中大部分将领都是赵匡胤称帝前在禁军中的心腹,也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属于北宋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所以,于情于理,赵匡胤都是不方便明着解除他们的兵权的。为此,赵匡胤非常有耐心的选择了各个击破。

其中,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由于和赵匡胤关系比较疏远,不属于义社十兄弟之列,所以成为了被首先清理的对象,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其中张光翰被改封为永清军节度使,赵彦徽则被封为建雄军节度使。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时,北宋不比唐朝,经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之后,五代各国都在有意的治理藩镇乱象,到了北宋,藩镇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无法形成割据实力,对于中央构不成威胁。

此时赵匡胤登基不到半年,便已经初步掌握了侍卫司马步军的兵权。

建隆二年,赵匡胤故技重施,借着平定李重进有功,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二人明升暗降,分别派到山南东道和成德军当节度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慕容延钊升迁,赵匡胤成功拿到了殿前军这个北宋禁军最强武力的指挥权。而且赵匡胤并没有将这个职位再放给外人,而是自己牢牢的攥在手里。

当然,这也算是回归老本行了,毕竟当初赵匡胤再后周禁军中,也是当的殿前都点检。而这意味着,赵匡胤其实再度成为了禁军的事实统帅。

经过着两次调整之后,赵匡胤已经几乎掌控了禁军,剩下的石守信等人已然是没有了反抗赵匡胤的实力。如此一来,酒宴之上,赵匡胤其实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其实,以当时当时赵匡胤的实力,就算是直接拿去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也是可以的。只是赵匡胤确实人挺好的,他还是顾及了兄弟情谊。和张光翰、赵彦徽他们不同,宴会上的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都是曾经跟着赵匡胤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如今天下大定,赵匡胤不想直接过河拆桥,这样未免伤了兄弟情谊。同时着兵权是一定要拿的,正所谓怀璧其罪,宴会上赵匡胤的担心确实有道理。所以,赵匡胤选择了和兄弟们喝顿酒,把话给说明,让石守信等人主动交出兵权。这样既不伤和气,也解决了问题。

当然,这兵权也不是白交的。这四个兄弟他可一个都没有亏待,首先高怀德娶了自己的妹妹,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分别娶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至于张令铎,则是直接抬了一辈,成了自家三弟赵光美的岳父。当初酒宴上的四人,虽然交出了兵权,但却成了皇亲国戚,其实也不算亏。

所以总结来讲,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够成功,第一是他有着绝对的实力,第二是他给予将领们足够的交换条件,让他们甘心交出兵权。其实,想要达成这些条件并不容易,赵匡胤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禁军出身,在军队内部有着足够的声望,使其能够有信心以及有能力对禁军做到绝对的掌控。

否则,这些兵权他拿回来也没用。只要哪天人家振臂一呼,又是一支大军。所以,“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喝一顿酒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赵匡胤根基未稳,为什么急着发动“陈桥兵变”

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势所趋。如果你在狩猎途中意外碰见一头落在一个天然井洞中一时出不来的大兽,而你只需投以石块等简单快速而又不费多少力气就可猎获此大兽时,你会坐等所有的狩猎条件俱全后再去猎获这头大兽吗?恐怕到时大兽早已迸力逃出生天了!赵匡胤那时手中已握有一定的军事与政治力量,而后周朝庭正处于寡母幼儿持政之初,根本没有执政基础和能力。这样的江山社稷正如困于井洞里的大兽,取之易如反掌,正所谓天与之利,不取更待何时!不然,等幼儿皇帝长大成人后,或许是个英明神武之帝亦未可知,到那时你赵匡胤即便手下有了足可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力量,但要夺取后周的江山社稷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所以不管力量够不够強大,赵匡胤在那个时候绝对是要发动陈桥兵变的。

关于赵匡胤根基未稳,为什么急着发动“陈桥兵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赵匡胤黄袍加身,大臣开城门迎接,赵匡胤 此人不忠心,杀了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4/129566.html
上一篇:贴三伏贴起泡泛红怎么处理(贴三伏贴贴的起泡了怎么办)
下一篇:贵州原本是中国最穷省份,为何近些年逐渐成为经济关注热点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