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房买车一个套路全额不行,偏偏是推荐你房贷车贷(为什么买车买房还要交税)
14322023-08-21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关于房贷的专家建议怎么写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怎样还房贷更划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房贷的专家建议怎么写和怎样还房贷更划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老刘观点:目前房贷利率4.9%,贷25年,要不要转LPR浮动利率,取决于两个因素,5年内有没有提前还清贷款的打算,如果有,建议转成LPR浮动利率,反之没有,建议维持固定利率不变。
老刘为什么会这么建议呢?因为短期内LPR利率确实有下调的动力和趋势,也已经实质性的下降了。那么如果你5年内打算提前还款,我建议你呢就转换成LPR浮动利率。
贷款25年,感觉这个时间好遥远,从1996年住房改革以后,掐指算算,也就只有25年的时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事,了解的和不了解的,多了去了。LPR利率的由来我这里就不作过多解释和说明,通过度娘你就基本能了解清楚。
通过历史看未来,96的时候,存贷利率和现在的存贷利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恍若隔世。推出LPR市场化改革利率是为了更好的接轨激活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主体是谁?是央妈吗?显然不是,既然不是,那市场的主体有什么动力来持续、长久的下调贷款利率,难不成真的是钱多的放不出去吗?显然也不是。
现在的金融机构,就没有说不缺钱的,无非是被意志强按着下降利率,这个强按动作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存钱的人嚷着银行利息低,互联网p2p理财已经被整顿殆尽,贷款人嚷着银行贷款利息高,银行吃的就是利差,从长远来看,我实在看不出这个利率有大幅下降的潜力,大概率还有回转的可能,我个人觉得未来6至10年LPR利率上升到6%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所述:老刘的建议就是5年内有提前还清贷款的打算,就转成LPR浮动利率,反之没有,建议维持固定利率不变。
感谢小秘书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自己,同样背负着房贷压力,也想过辞职,但是人到中年不管做什么觉得还是要深思熟虑。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大意是有固定资产的人日子过得比较踏实,没有固定财产的人日子过得不踏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背负房贷也要买房子的原因。
其实,房贷的压力往往是短期存在的,很快就会被收入的增长和货币的适度贬值相抵消,月供压力会越来越小。(虽然收入的增长也许只是假象,因为收入提升了但是购买力并未提升)。还是建议你坚持两三年回头再看看,最初的担忧慢慢会自动削弱。我做过一段时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不少借款人在贷款三五年后会部分或一次性提前还款,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升,房贷的压力并不会一成不变。举个例子,有个朋友家里十年前买房月供800元都很有压力,现在来看这根本不算什么。
题主提到,单位没有发展空间,这个问题牵扯到职业规划方面,但是有房贷建议还是要慎重考虑,不能裸辞,可以先尝试找找下家,再做出辞职与否的选择。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房贷还款可以分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两种还款方式,最长分期为30年,期间可以提前还款。等额本金即是每期还款本金固定,利息按剩余贷款本金计算;而等额本息即是每期还款的本金与利息之和相同。按分期最长年限计算,等额本息要比等额本金多还款,但前期10年内等额本金的月供金额要比等额本息多。所以,在不提前还款意愿下,选择等额本金总还款数会比等额本息少。
如果是有提前还款的,前5年尽量要申请提前还本金,提前还的本金占贷款余额的40~50%以上,余下贷款期数,等额本息的剩余总还款数相对要比等额本金少。而前5年提前还的本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较少,少于20%的。等额本息的优势不能被体现,还是等额本金在还款上占有优势。所以短期内能有提前还款意愿的,可以在房贷选择等额本息,这样的总体成本是比较低的。无短期内提前还本金的,就选择等额本金。
首先,是否提前还贷,取决于你手上现金的投资收益率能否超过房贷利率,也取决于你对于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如果你有大额资金需求,就不建议提前还贷。当然,如果房贷利率不高,甚至还有优惠,现金握在手上,但合适的投资机会出现,就迅速出手挣个大的,好像感觉好。
其次,资产配置,对于每个人标准可能不一样。如果你月收入与房贷月供基本持平,那么首先考虑预留一定比例的生活支出和应急备用资金,这部分可以购买货币基金。剩余配置,实在不敢建议。在这天雷滚滚的年代,股票(A股、港股、美股)、黄金、美元、房产(含海外)、保险、基金、P2P、天使投资等,都有被坑的概率。
我觉得,还有两种方式更保值增值:一是,投资自己,包括健康管理、知识(社交)管理,原因很容易理解,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二是,投资子女。生娃养娃,多子多福,接力创富。
(林坤:21世纪经济报道创投版资深编辑,关注股权投资产业链上下游。)
※以上回答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与本报立场无关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