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有哪些(人的欲望来自哪里?-知乎问答)
13682023-12-0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安庆有哪些风俗,以及安庆都有哪些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安庆话是皖西赣语的代表,安庆方言相比于黄山方言来讲,我们还是可以根据语法常识猜出来其中个把字的意思,相对还是好懂一点。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听不懂整句话的意思。
安庆话不仅难懂,而且还非常杂。安庆方言的难度可以描述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庆人都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听懂安庆人说话。因为它底下的各个县镇方言基本都和安庆市区大不一样,甚至两个相邻县镇的人互相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甚至还有专门研究安庆方言的书籍。
安庆各县:
岳西:拖鞋(孩踏子)、舌头(时条)、垃圾(落索)、膝盖(色萝卜)
太湖:逮过(这个)、为过(那个)、困醒(睡觉)、太姨(大姨)、漂亮姑娘(奇珍妹)
怀宁:鸡丝(司机)、作声(说话)、停当(贤惠)、扯豁(闪电)、睡觉(升帐、纳福)
望江:么会子(什么时候)、吃饭(打中火)、谢谢(挠喂)、泥土(土巴子)
自古南北分裂而定都南京时,面对北方庞大的人口优势,南方都是依仗长江天险为最后屏障,构筑淮河为北部防线江夏汉阳为西部防线。
此二地缺一不可,否则攻守主动全在北方,而南方只能被动挨打,苟延残喘。而北方想攻破南京,则必须先攻取这两个地区,然后或顺江东下,或两路夹攻。
这个时候你再看安庆的位置,如果你是北方政权的头,就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了。
首先安庆地处江北,而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与西北面的大龙山夹成一个三角地带,陆上入口几乎只有北面的集贤关,可以说是易守难攻。
而一旦南方在此地屯兵则可谓是进可功退可守,出了集贤关往北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所以北方不拿下此地则江淮地区不稳,江淮地区不稳,你从北渡江攻南京就无从谈起。而从西面来说更是如此,即便你占了今天武汉一带顺江东下安庆你更绕不过去,首先安庆段江面极窄,城内城西还有大面湖泊直通长江可以驻扎水师,扼守长江水道不是随便说说的。
更操蛋的是你还绕不过去,因为安庆江对岸往东往南往西几百公里全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沿江平原,军队在没有占据长江水路的情况下分分钟被包抄后路。
综上,安庆为南京门户的原因有二,
一是南京在江北最佳的桥头堡,只要南京握有此地就有反击的可能;
二是扼守长江要道使敌即便占据长江中上游也无法顺江东下。
历史上湘军攻下安庆时,太平军水师尽丧,长江已为湘军所占据,安庆四面被围,已经是一座孤城。即便如此,湘军还是足足打了两年,围了十八个月,活活饿趴下守军后炸掉城墙而破城的,攻城之惨烈招致疯狂的屠城,以致湘军幕僚都称: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杀劫此为最重。
安庆地区历史悠久,这里的一些风俗习惯都很丰富,在服饰上、饮食上等都有不同的文化造诣。
生活习俗之服饰
解放初期,老解放区流行的八角帽、军服、工人服备受推崇。50年代,干部及知识分子男穿中山服,女穿列宁装,男女工人穿厂服,家庭妇女喜穿英丹士林对襟褂,各种服装多为蓝灰色调,唯小女孩穿一点花布衣。70年代,青年男女流行小脚裤,女青年风行“微拉头”。涤纶衣料渐普及,干部、工人大多有的确凉衬衣、的卡外衣。80年代初期,流行喇叭裤,继之出现西服热。后期,夹克装、猎装、风衣、牛仔服、迷彩服等新潮款式相继登场。中山服及西服仍为中老年人所喜爱。90年代女子流行披肩长发、脑后马尾辫、齐耳短发,各类新潮烫发。妇女戴耳环、金戒指、珍珠或黄金项链者普遍。青年女子多喜涂唇膏、描眉线、画眼睑;各类化妆品畅销。中老年妇女亦讲究衣着,注重仪表。
生活习俗之饮食
旧时,市民吃荤菜喜肥肉重油,谓之“杀馋”,烹调口味偏咸带辣,不喜甜味,烧菜喜以蚕豆酱调味调色。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口味渐趋清淡,讲究色香味,烧菜喜用味精、葱、姜、黄酒、黑醋、白糖等佐料,渐似江浙口味。
人生习俗之婚姻
旧时,有说媒,请庚,下报日,过礼、陪嫁、迎亲、拜堂、坐帐、闹房、拜亲、参厨、回门等习俗。50、60年代结婚仪式大为简化,皆是女方在白天步行或骑自行车到男家,晚上请亲友吃饭,次日在单位散发喜糖。若能请来单位领导祝贺,即认为是很大的荣幸。80、90年代,一般在婚前先办理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结婚时男女共同购买用品、布置新房。婚礼当天下午,迎亲轿车接来新娘及嫁妆,晚上在大餐厅举行新婚酒宴,新郎、新娘盛装立于餐厅前迎接来宾。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到各席敬酒答谢。宴后,乘轿车至新房,亲友同事开始“闹房”。还有很多青年热衷于更浪漫情趣的旅行结婚,一般行前不声张,归来散发喜糖。旅途有远达云、贵、川、陕者,为前代未有之新俗。婚礼喜日,一般择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或腊八、中秋、二月二等吉日。近年也有少数择于圣诞节。老人丧偶,也可自找对象,结为伴侣,以安度晚年。这在80年代离退休干部中较为多见。90年代在普通群众中较为普遍。
人生习俗之寿诞
报喜,旧俗,孕妇在预产期的当月初一,由娘家接回(或送来)吃“催生饭”,娘家的姑妈、姨妈、嫂嫂等也送“催生汤”,即炖熟的鸡汤及挂面。孕妇禁忌抱他人婴儿,晚上忌出大门,临近产期忌串门,唯恐沾染“邪气”不利分娩。
洗三朝,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叫“洗三朝”。做周岁,婴儿周岁那天,要做“周岁粑”遍赠亲友,并设宴请客。解放后,生子送红蛋报喜,外婆送毛身衣、洗三朝、做周岁之俗仍在部分群众中沿袭,但程序大为简化,重男轻女及带迷信色彩的内容逐渐淡化。
做寿,即庆寿诞。旧俗不到六十不做寿,谓做寿太早反而促寿。但缙绅富户或子女显贵者,自谓有福,常作五十大寿。
过生日,过生日不限老幼。一般市民过生日,家中吃饭加几个菜,吃碗鸡蛋、韭菜(韭即久的谐音)、长寿面(寓意寿长)即可,对外一般不事声张,至亲至交也有送点贺礼的。
旧俗认为36岁为人生一大难关,故男女35岁(虚龄)时,其岳家、姐妹馈赠白鸡、白衬衣及面条、糕点之类。当年除夕之夜,炖白鸡而食,初一早上穿白衣,意为36岁可以“白过”,因而避灾得寿,此俗仍在部分居民中留存。
90年代,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儿童生日大受重视。孩子每逢生日,都能收到许多礼物、新衣。家长带孩子照相留念,上公园游玩。有的仿外国习俗,买大蛋糕,插生日蜡烛,邀邻家小朋友或同学来做客,同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欢庆一番。
首先是陈独秀先生,它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召集人以及创建人,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前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五四青年运动”的优秀领导人,在那个动乱的时代,陈独秀先生与李大钊同志等人相聚在一起,共同革命事业奋斗着。曾在建党伟业中看过陈独秀先生一番激情的演讲,就要在一个残破的菜市场门口,他竭尽全力的号召大家投身到保卫国家的事业中。这是电影里的一个场景,但是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他更加是一个有一腔热血的人。
邓稼先院士也是来自安庆,先生一生都为我国的原子弹事业鞠躬尽瘁。先生年少时曾在国外留学,学成后毅然返回祖国,他说这是他的国家,他那么热爱,又怎么能置之不理。于是这一生都在为这个国家无私的奉献着,没有他们这些愿意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中国不会强大的如此之快,感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