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匿名- 2023-08-20 13:07:30

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 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是什么政策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不纳粮提出了什么政策建议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李自成为什么一呼百应
  2.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是说闯王李自成吗
  3.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4.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

李自成为什么一呼百应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故能一呼百应迅速壮大。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是说闯王李自成吗

这所说法不对。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由朱元璋的谋士朱对当时的形势提出来。当时的朱元璋虽掌握着数十万军队,但不战据压倒性优势。像陈友谅,张士成等势力都比其要大,也具有称帝的实力和称帝的野心,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一旦冒然称帝,恐遭元政府以及陈张等联合绞杀。既然,暂时不能称帝(王)那就只能先巩固其根据地,发展主产,壮大自己的力量。为称帝打下基础。而这个策略概括起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都是什么政策你如何评价

我们在看电视剧《雍正王朝》时,经常会听到“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等专业名词。在这里,我试着用直白的方式给朋友们剖析一下。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为耗羡归公,从汉朝就开始被立为名目。起因是地方政府在征收米谷等国税、从库存到运输京城的过程中,会遭到鼠偷鸟啄造成了损耗,地方官就给纳税者附加征收一个损耗税。

到了雍正朝,纳税人交缴地丁税是以白银的方式来支付。白银又不会遭到鼠偷鸟啄,怎么会再征附加税呢?

明、清两朝,都是实行银本位,白银是主要流通的货币,相当于现阶段的人民币。

国库发行的官银面值很大,在交易过程中需要钳碎,所以,地方官从民间收税,多是收到的散碎银子,成色也不等。这样的银子不便于上缴国库。

地方上要把这些碎银子熔成符合规格的官锭后,再把它上缴国库。在白银的熔制过程中,客观上是会发生少量的耗损,于是就有了火耗税的名目。

火耗归公之前,火耗附加税就是个地方官的“袖笼子”政策,根据地方官的贪心程度,随意收取。其中,有收取几分(相当于本金的百分之几)的清官,还有收取二钱几分(相当于本金的百分之二十几)的贪官。

火耗归公之前,火耗银不入国库,全部充作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用途是:填补前任和现任的地方财政亏空;地方出钱的财政支出;供地方官贪腐。

火耗归公以后,国家规范了火耗收取的标准,本金的百分之十左右,因地制宜。同时,国家规范了火耗银的用途,分为三块:一部分上缴国库;一部分用于地方财政开支;再一部分用于设立的“养廉银”支付。

火耗归公的实施,使火耗收取的政策走向透明化,整体上大幅度地降低了火耗收取的标准,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促进了地方官员的廉洁,为养廉制度提供了资金来源。

官绅一体纳粮

官绅一体纳粮也称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后,读书就成了一门职业,读得好的可以获得功名,例如:书读明白后,根据考试的成绩,依次有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官封。

进士就不说了,稳稳地当官。秀才没官做,但也有一点点特权,可以免瑶役和一部分赋税,具体数目是二石白米(浮动价)。举人有可能被选官,机会不大,但可以免除一百五十亩地的赋税(浮动价)。

在官绅一体纳粮制度以前,那些官绅都有特权。他们一方面占有着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又享受着特权、缴纳占比很少的赋税,这样严重地影响了国库收入。

有一部分脑瓜子灵活的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寄放在官绅的名下,少交或不交国税。这是典型的钻政策的空子,挖国家的墙脚。

一些坏官绅,借机霸占农民的寄放地,使农民有苦没处说。这种现象有普遍性,还闹出了不少的官司,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官绅一体纳粮制度以后,人人平等地纳粮,国库充盈了。减少了土地兼并,抑制了贫富分化,调节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安定。

我多句嘴,旗人土地不纳粮,因为他们是那个啥,不深说。

我再多句嘴,这么好的政策,在乾隆朝被废除了。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摊丁入亩的丁,指的是丁银,俗称“人头税”;亩则指的亩赋,,俗称“土地税”。

康熙帝曾经大手一挥,说:“凡我大清后代皇帝,永不加赋!

纠正一个常识,康熙爷口中的这个“赋”,特指的是人头税,并不包括其它的赋税。并且,这个赋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目为标准征收的丁税。

可以想想,顺治入关不足二千万人,到道光年间的四亿人,国家不加赋,怎么可能经营下去?

在摊丁入亩政策以前,清政府每五年搞一次人口普查登记。人头税是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作为总任务,再层层分解到各个地方。

例如:德州府分了三十万两银子的人头税任务,刚好德州府三十万人,那么一人一两银子的人头税,对吗?

不全对!因为人头税的缴纳数额又分为三档:上户、中户和下户,按照家庭收入的多少来划档。

这样的操作,有几个漏洞:第一,关系户会瞒报、少报人口;第二,人头是活的,狡诈的人会躲避人口普查;第三,关系户会降档,减少上交人头税。无论怎样,人头税总额不变,老实的贫民会受到多摊派。

摊丁入亩以后,按照土地的占有率来分配人头税,就没空子可钻了,除非你瞒报土地数。这显然不行,因为少报的土地会被官收,得不偿失了。

摊丁入亩的实施,等于变相在均贫富,对土地少和没土地的人特别有利。

同时,户籍管理放松了,劳动力流动了起来,刺激了手工业和初级工业的发展。

全国人口增加这块,从雍正初年的二千六百万膨胀到乾隆五十六年的三个亿。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近一个月内,我会专注于剖析康、雍、乾三朝的历史事件,如果大家感兴趣,就顺手点个关注吧。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

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佳,那么为何在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被圈禁之后,康熙会忽略了最年长的胤祉而选择了雍正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胤祉自己的问题,雍正继位之后曾给胤祉亲笔写过一封书信,在书信中雍正一句话就点透了胤祉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的手段,所以雍正最后才会狠心把三哥胤祉圈禁至死。

善于伪装的套路男胤祉

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是康熙早期后宫四大妃之一,荣妃很受康熙喜爱,包括胤祉在内,荣妃给康熙生育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是康熙后宫中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妃嫔,由此可见康熙对荣妃的喜爱。

而胤祉自幼也十分聪慧,他不仅智商高情商也很高,他自幼就很会来事,会讨好康熙和二哥胤礽,与胤礽关系极为亲密,加上他的生母荣妃很受康熙喜爱,因此胤祉自幼就深得皇帝老爹康熙和太子二哥胤礽的宠爱。

胤祉的才能也很全面,弓马骑射,文学书画样样精通,他也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为全能的儿子,在文化方面胤祉著书立作,帮助康熙组织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在武功方面,胤祉精于骑射,还曾跟随康熙出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

相较于文武双全的能力而言,胤祉其实更善于伪装隐藏自己,他的套路非常深。

胤祉这个人是既聪明情商又高,他知道自己既是庶子又非长子的身份很难继承皇位,因此他收敛了自己对皇位的野心,表面上与已经有了太子名位的胤礽走动频繁,关系亲密。

但是胤礽仰仗康熙的宠爱,日益骄狂无礼,多有不法的行为。胤祉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与胤礽关系保持亲密,可是暗中却又与胤礽保持一定界线。

胤祉这就属于两面押宝,如果康熙当时没了,胤礽继位,他与胤礽的关系也能获得器重。但如果胤礽不收敛继续骄狂不法,早晚有一天会被废,也不会牵连到胤祉。

后来在康熙一废太子时,康熙想起胤祉与胤礽关系亲近,他就猜测胤祉会不会也参与胤礽的不法行为。于是康熙单独召胤祉问话,由于是康熙单独召见,父子二人的对话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只是记载康熙对外称“允祉与允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

这意思就是说胤祉与胤礽关系虽然亲密,但胤祉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怂恿胤礽为恶,因此康熙不追究胤祉的罪责。

这就可以看出胤祉当时两面押宝的手段有多么厉害,他与胤礽虽然亲密,但却保持界线,所以在康熙召见他的时候,他可以坦然否认没有参与胤礽的不法行为。估计胤祉很可能还在这次康熙单独召见时回答得很得体,他可能既表明了自己与胤礽无关,还能替胤礽求情,因此康熙这一次对胤祉十分满意。

最能彰显胤祉野心的就是他对胤禔的打击,一废太子之后胤禔很活跃,一心想成为太子,后来引起了康熙的反感,康熙对外宣布绝不可能册立胤禔为太子。但是胤禔依旧不死心,他又改为拥立自己生母惠妃纳兰氏的养子老八胤禩当太子。

在《清史稿》中记载: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这意思就是胤禔对康熙说曾有相士张明德给胤禩相面,称胤禩乃是大贵之相,可以立为太子,胤礽失去人心,不如把他杀了,如果要杀胤礽,不需要康熙动手,他就能代替康熙出手诛杀胤礽。

胤禔居然请求康熙诛杀胤礽,这让康熙震怒不已,他当场怒斥胤禔残害兄弟禽兽不如,并下旨将胤禔看管起来。

胤祉也是在这个时候觉得机会来了,老二胤礽被废,现在老大胤禔也让康熙生气了,现在是不是再给胤禔来个落井下石,把他彻底整下去,那太子之位岂不是就该轮到他老三了。

于是胤祉就暗中派人调查胤禔的事情,结果胤祉就发现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他就把这件事又报告给了康熙,给胤禔来了一个落井下石。

康熙又开始对胤禔进行彻底调查,结果发现胤禔不光镇魇胤礽,还企图收买会武术的相士张明德刺杀胤礽,这一下胤禔就彻底完蛋了,康熙震怒,下旨褫夺胤禔直郡王爵位,将他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按照古代的嫡长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现在长子老大和嫡子老二都完了,再论年纪就以老三居长,轮也该轮到老三了,所以这时候胤祉心里应该是暗自高兴的。不过胤祉并没有像老大胤禔那样得意忘形,他反而依旧沉得住气。

在胤禔镇魇和企图暗杀胤礽的罪行暴露之后,胤祉和雍正都曾在康熙面前替胤礽求情,他们俩也是皇子中仅有的敢替胤礽求情的人。

其实胤祉和雍正当时的所作所为在后来看来他们俩也是康熙儿子中最会玩套路,最会隐藏自身野心的人。

胤祉和雍正其实当时都属于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他们眼看着康熙严惩胤禔,这说明了在康熙心目中对胤礽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胤祉和雍正采用了替胤礽求情,显示自己顾全兄弟情义来在康熙面前博好感。

事后他们俩也确实都获得了康熙的好感,康熙在二次复立胤礽为太子之后,胤祉就被加封为诚亲王,雍正也被加封为雍亲王,这也代表着康熙对他们俩的认可。

所以也能看出,胤祉对于夺取皇位的手段采用的是和雍正差不多的套路,都是以不争为之争。在康熙晚年时期,雍正对外一直表现是兢兢业业,把分内的事做好,同时还能讨好康熙,团结兄弟,但是却从不外露对皇位的野心,甚至雍正为了表示自己闲云野鹤的心态,还故意表现出崇尚道教,沉迷于丹药之中。

而胤祉则是一面著书立作,一面与读书人清谈,也表现出对储位没有任何心思,只不过胤祉却暗中拉拢读书人,获得了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拥护。

相比之下在一废太子时老大胤禔争夺储位就是很直白,很活跃,甚至还想杀了胤礽,所以遭到了康熙的反感震怒,最终被圈禁;而老八胤禩善于笼络朝臣,一废太子时操之过急,表现出了对储位有明显的野心,以至于康熙让众人推举太子时居然都推举他,也使得康熙对他十分猜忌,父子关系逐渐淡化。

因此胤祉其实和雍正的手段套路很相似,二人都是表面不争,以重视兄弟情义来博取康熙好感,实际上他们俩都比较有野心。胤祉和雍正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派的演技派,善于表演,城府很深,懂得隐藏自身野心,会玩套路的人。

胤祉城府太深让人琢磨不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二次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胤礽被废掉之后不久又发生了“毙鹰事件”,由于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死鹰,被康熙认定是他在诅咒自己,于是康熙和胤禩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胤禩也被明确的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之外。

这时候胤祉可谓是春风得意,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也代表康熙对其失望透顶,嫡子彻底完蛋了;老大胤禔被圈禁;深得朝臣拥护的胤禩也彻底失去继承资格;只剩下胤禩转而扶持的老十四胤禵,但是相比之下胤禵年轻,经验、能力、城府方面都不如胤祉;至于雍正,当时没有人把他当成皇位竞争者。所以当时在胤祉心目中他自己就是妥妥的储位不二人选了。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胤祉文武双全,年纪较长,有阅历有能力,身体还很健康,相比之下胤禵年轻气盛,能力方面也偏重武功,文才不如胤祉,即便把雍正算在竞争对手之内,胤祉对比雍正也很有优势,雍正身体文弱,在健康程度上就不如胤祉,能力也偏于文才,也不如胤祉均衡。

因此胤祉在这个时候开始得意忘形了,他没能沉得住气,平日里以储君自居。当然他也不算没沉住气,只不过他当时是在平日里与关系亲密的文人交流时,经常以储君口吻自居,而这些文人也都捧着他说。

久而久之胤祉私下里以储君身份自居的事情肯定会传出去,这件事就曾被雍正所知道。雍正在继位后曾公开申斥胤祉早在康熙时代就图谋不轨,以储君身份自居。可以说雍正早就知道胤祉私下这种得意忘形的事了。

其实这也得说雍正也很有手段,虽然他当时表面无欲无求,实际上他暗中以粘杆处为名养了一批特务,雍正继位后还特意给这些特务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尚虞备用处。这些特务就是专职替雍正打探王公贵族私下生活和动态,所以胤祉这种私下得意忘形的事肯定逃不过雍正的眼线。

想一想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都能打探到胤祉这种得意忘形的动态,康熙岂有不知道之理,当然,即便康熙没有眼线,雍正也会想办法让康熙知道胤祉这种得意忘形的姿态。

所以当康熙得知胤祉是一个如此城府极深,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人,康熙也会觉得看不透这个儿子,看不透的人又岂能把皇位传给他。

因此胤祉就是棋差一招,或许是他之前在康熙面前表现得太淡然,太没有野心,以至于他得意忘形之后判若两人,让康熙对他起了反感,最终没能传位给他。

同样雍正继位之后也是看不透胤祉,还是因为胤祉太善于表演,善于隐藏自身想法,雍正不知道胤祉是不是真心臣服于自己,毕竟胤祉此前的野心可是很大的。

后来雍正继位之初就让胤祉和胤禵一起去给康熙守陵,名为守陵实则是软禁起来,就是因为雍正摸不准胤祉的心思。

胤祉后来在被软禁期间给雍正写了很多封悔过求饶的信,雍正亲自给胤祉回信写道:皇考在天之灵,必有明鉴。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容忍一切异端,朕稔知此情,怀疑憎恶是实。朕若即称相信,实为欺骗上苍,尔若执意骗朕,即是悖逆于皇考。日月长久,试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仅多有尔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备。身为亲兄,宜倍加谨恪。

从雍正的回复中可以看出来,始终对胤祉不放心,一句话就直接点出胤祉善于说谎骗人,自己是看不透他。但雍正还是给了胤祉一次机会,允许他回到京城继续著书立作。

不过胤祉回来之后也一直处于雍正的暗中监视之下,雍正始终是对他不放心。后来胤祉的儿子弘晟与胤禩交往过于亲近,立刻就引起了雍正的警觉,雍正直接下旨废掉弘晟诚亲王世子的身份,将其削除宗籍贬为庶人圈禁在宗人府之中。

虽然弘晟被收拾了,可是雍正还是给了胤祉一次机会,没有过度追究他的罪责,算是给他一次敲打。

雍正八年(1730年)时,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去世,胤祉由于在胤祥的葬礼上迟到,还嬉笑且不够悲伤,被雍正认为毫无兄弟情义,颇有幸灾乐祸之意。于是雍正以此为罪名下旨褫夺胤祉爵位将他囚禁于景山永安亭之中。

雍正十年(1732年)被囚禁了两年的胤祉抑郁去世,雍正下旨以郡王之礼安葬胤祉,但是雍正对胤祉始终耿耿于怀,他没有给胤祉上谥号。

在雍正的儿子乾隆继位之后,乾隆可能认为老爹对三伯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乾隆给胤祉上了一个“隐”字为谥号,这个谥号在谥法中属于平谥,但暗含同情怜悯之意。这也说明乾隆都认为老爹对三伯做得过分了,所以他才给胤祉上了这么一个谥号。

胤祉也在死后得到了与弟弟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的太子李建成一样的“隐”字谥号,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胤祉和李建成这两个当哥哥的最终都败在了弟弟手上。

写在最后

所以康熙不传位给老三胤祉就是因为他城府太深,还得意忘形地暴露出来,再加上雍正还有一层身份要比胤祉更加重要,那就是雍正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这也就意味着雍正虽非嫡出,但作为皇后养子,他也具备嫡子身份,这也是康熙忽略了胤祉传位雍正的一个原因。

当然,主要还是在于胤祉太难让人琢磨看透了,康熙看不透胤祉,雍正也看不透胤祉,雍正的一句话就点出了胤祉失去皇位的缺陷,那就是胤祉善于说谎骗人,不够真诚。

胤祉玩的夺位套路和雍正差不多,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但是胤祉缺乏了雍正身上的那股真诚。就像雍正继位之后曾对朝臣们评价胤祉为: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就像雍正说的,他不否认胤祉有足够的能力,是一个可堪重用的人才,但是主要就是胤祉的心他琢磨不透也看不透,才没法用胤祉。

因此胤祉败就败在了他的城府太深了,始终让人琢磨不透也看不透,康熙怎么敢把皇位传给这样自己都把握不住的人。

同样胤祉最后被雍正收拾也是如此,对胤祥之死不够悲伤只是雍正给胤祉安的罪名而已,归根到底还是雍正看不透他也琢磨不透他,既然这样不如就把他关起来,这样雍正才能安心。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雍正推行的火耗归公 官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具体是什么政策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2/92747.html
上一篇:雪拉碗多大合适
下一篇:雪纳瑞新手好养吗(雪纳瑞好养吗聪明吗)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