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
12512023-08-21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王猛为什么不建议南征东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王猛辅佐苻坚,那叫一个心累啊。尤其是苻坚的民族政策,是王猛最不喜欢的。苻坚每打下一个国家,不仅不杀这个国家的高层,反而给他们安排工作,让他们到前秦来上班。五险一金、各种福利待遇,别提多好了。
关键是,这些国家的皇族,哪个不想恢复祖宗产业?所以说,王猛一直希望苻坚动手灭了这帮人,而苻坚却笑呵呵地表示:不碍事,我要创造大同世界。
好家伙,差点没把王猛给气死。其他人也就算了,前燕皇子慕容垂,是个军事天才,而且一看就是要自己出去单干的那种货色,这种人苻坚都留着?
为此王猛多次劝说苻坚杀掉慕容垂,都被苻坚拒绝了。因此王猛甚至动用无解的金刀计,可苻坚依旧对慕容垂很宽容。没法子啊,主上宽容,这又能怎么办呢?
即使如此,这对君臣配合默契,还是带领前秦统一了北方,当时他们的对手,只剩下了南方的东晋。王猛在临终前,曾经劝说苻坚:别忙着灭亡东晋,先想想稳住鲜卑和羌族等内部势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王猛劝告苻坚不要贸然攻打东晋,这是否存有什么私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汉人,想要保住东晋王朝吗?
一、东晋好歹是华夏正统,再垃圾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很多人诋毁司马家族,认为他们是史上最垃圾的皇族。两晋王朝也是史上最没用的王朝。可问题是,偏偏就是他们,占据了历史的那个时期,咱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说,不管西晋和东晋怎么摆烂,他们都是华夏正统的代表。要想承认华夏正统的合法统治,就必须要接纳西晋和东晋。
尤其是东晋王朝,在五胡乱华,先后在北方建立2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下,东晋能保住华夏的半壁江山,这是何等不易啊!
前秦虽然强大,也是王猛效忠的对象,可前秦毕竟是氐族人建立起来的政权。而且少数民族在前秦就是特权阶级,这一点没法改变。
如果王猛带领前秦,灭掉了东晋,那就是华夏的罪人了。因为他作为一个汉人,亲手灭掉了汉人硕果仅存的王朝,你觉得他没有负罪感吗?
说没有是假的。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几位能人,帮助元朝灭掉南宋的刘整,帮助清朝灭掉南明的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哪个在历史上不被骂呢?
即使他们有再多的无奈,也是帮助外族侵吞了汉人的江山。这些人还是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没办法。
王猛当时肯定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真的帮助前秦灭掉东晋,那他岂不就是汉人的民族罪人了吗?
有人会说,既然王猛热爱自己的民族,为什么不投靠东晋呢?其实早年东晋名将桓温,在攻打长安的时候,王猛曾经来面试过,也得到了桓温的认可。
不过王猛却发现,桓温这家伙有异志,跟着他南下,势必就要帮助他篡夺东晋王朝的江山,因此王猛谢绝了。再加上东晋是士族的天下,他一个寒门子弟,很难混出名堂来,倒不如继续回去读书了。
二、东晋没那么好对付,这也是事实。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东晋一直都是由士族把持着的。士族力量不可小觑,他们的家族成员在朝中担任各种大小官职,几乎垄断了官场。
现在看来,当然是一种不合适的做法,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比较明智的行为。为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东晋王朝处于铁板一块的状态。
只有团结,才有生存空间。所以说,别看东晋的皇帝没实权,可东晋王朝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团结的。
当然了,士族之间的派系斗争也是有的。不过士族之间,更多的是通过联姻,达到强强联合的状态。
比如说琅琊王氏,就常常和陈郡谢氏、高平郗氏联姻。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是郗鉴的东床快婿。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也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这些士族,通过联姻,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这张网遍布整个东晋王朝,如果没有巨大的事情爆发,是很难撼动的。
这也是王猛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前秦刚刚统一北方,实力虽强,可政局不稳。反观东晋稳如老狗,你说谁能获胜呢?这还真说不准。
三、前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内部问题。还是那个话题,前秦的最大矛盾在哪里?并不在东晋那边,而在前秦内部。前秦所统一的地区,是五胡建立各种政权的地方。
鲜卑慕容氏、鲜卑段氏、鲜卑拓跋氏、羌族姚氏、仇池的杨氏、吐谷浑的慕容氏等等,全都是前秦的不安定因素。
表面上来看,前秦的确征服了这些部落。可实际上前秦对这些家族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按照王猛的建议,就是将这帮民族领袖家族,全部歼灭。
这是最简单粗暴且有效的办法,如果苻坚真的这么做了,那王猛说不定还真的不会阻止苻坚南征了。
可惜苻坚对这帮人过分宽容,基本一个不杀,全都留着。甚至连前燕的末代皇帝慕容暐,也弄到前秦来做官了,这还了得?当过皇帝的人,你指望他能好好给你打工?做梦去吧!
王猛临死前,都没能看到前秦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对前秦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他认为苻坚当时不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南征东晋上,而是应该放在如何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上。
只有真正让这帮人顺从乃至屈服,才能够保证前秦的稳定。如果不杀,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到老一代想要创业的人都挂了,下一代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没有实战经验,那么前秦的危险将会降低很多。
在此之前,肯定不能南征。这是王猛的肺腑之言,是真心从苻坚和前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可以说私心很少。
总结:可惜苻坚还是没忍住。苻坚觉得王猛就是自己的诸葛亮,他对王猛的确是言听计从,当然了,除了杀戮各国宗室以外。王猛死后,慕容垂、姚苌等各族领袖果然蠢蠢欲动了,他们不断劝说苻坚南征。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让人散布流言,说王猛之所以建议苻坚不要南征,是因为他存有私心,他毕竟是个汉人!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希望苻坚南征,主要是因为,只有到了乱世,他们复国才会有希望。现在你知道《天龙八部》里,为啥慕容博、慕容复父子总是搞各种事情,期待天下大乱了吧?他们就是想趁乱复国罢了。
8年之后,苻坚实在是忍不住了,终于选择了南征。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彻底败给了谢安的北府兵,从此前秦分崩离析。
苻坚本人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杀,姚苌建立了后秦王朝。
慕容垂趁乱北上,回到前燕故地,建立了后燕王朝。
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在山西建立了西燕王朝。
仇池国的杨定又跑回去恢复了仇池国。你说王猛的担心有没有必要吧?
东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只是功亏一篑,令人惋惜。永嘉之乱后,游牧民族内侵,衣冠南渡,华夏陆沉,中国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状态。华夏正朔在江南,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有收复中原的愿望,几度有机会统一国家,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几近成功,但每每都遗憾地丧失良机,令后人扼腕叹息。下面,小牛就与大家还原一下相关的历史。
一、祖逖中流击楫,矢志恢复中原。刘琨和祖逖给后人留下了“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他们早年一起习武,互相勉励,以勤奋的举动展现了匡扶国家的英雄气概。永嘉之乱后,刘琨坚守孤悬北地,坚守晋阳达九年之久,为大晋抵御汉赵与后赵,等待王师北上,恢复华夏。可惜,他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后来,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业,开启了东晋王朝。祖逖不失时机,请求北伐。只可惜司马睿英雄气短,无意于恢复江山,勉强任命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千人军粮、三千匹布,却不提供兵员和武器。这些都没有难倒祖逖,他豪情满怀,志在必得。他带领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他气概奋发,以船桨击打江水,发誓道:若不能扫平中原恢复江山,决不再渡这条江——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的北伐历程可谓艰苦卓绝,功败垂成。他先是打到亳州,历时一年,好不容易才整合起那些独力抗敌的坞主势力,去攻击刘聪和石勒。东晋太兴二年(319年),他攻打蓬陂,与石勒派来的石虎展开激战。次年,他更是坐镇雍丘,派韩潜渡过黄河,占领封丘,直接威胁石勒的后赵。从此后,形成了东晋与后赵隔黄河对峙的局面,祖逖只待奋力一击,就可以收复河北之地,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可是,司马睿既不关心祖逖的前线情况,也不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反倒派胸无大志的文官戴渊来领导祖逖,使祖逖功败垂成。祖逖忧愤万分,染上重病,于太兴四年(321年)逝世于雍丘,享年56岁。
二、桓温三度北伐,几近成功。桓温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为报父仇,在仇人江播的丧礼上假扮凭吊人,将其江播三个儿子杀死,真是快意恩仇。北伐途中,他又见年轻时种下的柳树,已长成十围粗细,不禁感慨万千,泫然泪下,话语充满沧桑感:树木都是如此,人焉能不老?他对收复中原,恢复河山可是充满壮志豪情,志在必得的。他一生中曾三次北伐,几度接近国家统一的目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平定苏峻之乱,东晋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后赵国主石虎死掉之后,氐人苻健占领关中,北方地区乱成一团。这正是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好时机。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统率晋军,水陆并发,由江陵襄阳北上,浩浩荡荡直捣关中。这第一次北伐的初期行动格外顺利,桓温的队伍接连攻克上洛、青泥,在白鹿原击败前秦苻雄,进而占领灞上,三辅百姓又见汉家威仪,箪食壶浆,慰劳晋军。此时,局面一派大好,然而,桓温没有采纳顺阳太守薛珍建议,直逼长安,毕其功于一役,留下憾事。后秦军队割掉麦子,坚壁清野,晋军陷入了困境,桓温不得不决定退兵。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是为讨伐姚襄,后者投奔东晋又背叛东晋,导致殷浩北伐失败。桓温上奏书,请求移都洛阳,让东晋以攻击姿态重返中原,胆小如鼠、苟安成性的朝廷自然不肯接受。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挥师北上,过鲁山,跨洢水,逼得姚襄不得不撤出洛阳。桓温大军开进洛阳,先到太极前殿,又至金镛城,拜谒并祭扫晋朝列祖列宗。可是,桓温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而是见好就收,回师江南,可惜了一次统一国家的机会。洛阳大捷后,桓温声誉日隆,得到了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头衔,权倾朝野。太和四年(369年),桓温踌躇满志,开始了最后一轮的北伐。他率领5万步骑兵讨伐慕容氏的前燕,一直打到金乡。费尽周折,水军方从清水而进入黄河。此后,桓温屡战屡捷,燕主慕容暐和前秦苻坚都拿他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前燕君臣甚至做好了返回辽东的准备。但是,此后风云突变,鲜卑人抓住桓温骄而恃众、怯于应变的缺点,开始反击。桓温粮道被断绝,被迫撤军返回江南,途中状况颇为狼狈,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三、刘裕两次北伐,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非常仰慕宋武帝刘裕,他的词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后人也可以借此想见刘裕当年的风采。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南燕国主慕容德死了,北方又是大乱。刘裕上奏表上请求北伐,征讨屡屡扰乱东晋北境的南燕。刘裕亲率10万大军,穿越大岘山(今天的沂山),逼近临朐城。他把4000辆战车分为两翼,把步兵穿插其中,而以骑兵游动应敌。晋军迤逦而行,步步为营,燕军铁骑也奈何不得。刘裕先是攻克临朐,后又围困南燕都城广固。其间虽有前秦相救,但南燕新主慕容超已是瓮中之鳖,其部下不断出城投降。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刘裕不再给敌人喘息之机,一举攻克广固,活捉了慕容超。
刘裕的再次北伐最为振奋人心,这一次专门收拾后秦。先看看他麾下的大将有王镇恶、檀道济等,就知道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也巧,后秦君臣失序,争斗不息,机不可失,正可趁虚而入。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兵分五路,讨伐后秦。晋军所向披靡,十月就占领了洛阳,而此时后秦祸起萧墙,内乱不已。刘裕乘势向西,威逼长安。经过艰苦缠斗,晋军终于攻陷长安,后秦国主姚泓投降,此役可谓全胜。刘裕功盖千古,是他使得汉家旗帜再度飘扬在千年古都,重现我华夏威仪。可惜,又是一个可惜,可惜东晋正值多事之秋,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没有了却我等之心愿……
公元384年八九十月间,谢安早以谋划大局,按步就班,一步步推行着自己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之策。有其弟谢玄为大都督,又猛将刘牢之,丁匡,桓温,防守各处雄关漫道,加上朱序为内应,符坚的百万之众由于狗眼看人低,和傲慢无礼,自以为是。被谢玄的一纸退场令而击溃。其时这一景观相当惊恐万状,东晋王朝是一个松散的士族门阀大族割据争权夺利的无为王朝。心无旁骛偏安一隅,只知吃喝玩乐,美女图片,声色犬马之徒。加上苻坚大秦王朝随大败而归,究其实力仍很强大。只不过此时的苻坚早以失去部盟拥戴,分奔离西与北方大部。皇帝有私心杂念,害怕谢氏震颤一抖,成势做大。才下令停止了收复大片疆土,肥水一战成名的谢安,谢玄兄弟们,最终在司马氏的惊忌谦疑中罢相闲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的统一政权东晋发起的吞并战争。
前秦拥兵80万,东晋仅有8万。双方实力悬殊,战争结果却令人意外。绝对的劣势方东晋大败前秦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绝对胜利。
双方有着如此悬殊的兵力差,加上武器装备没有绝对的差距,东晋可以以仅仅伤亡5000人的代价取得大胜,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了解一场战争,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战争背景。
前秦是少数民族政权,苻坚统一北方只有短短的六七年,北方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内部并不稳定,加上连年征战导致的人心涣散。苻坚虽有80万军队,战斗力却并不高。
东晋军民则不同,他们经历了西晋末年至今的五胡乱华时期,好不容易衣冠南渡逃到南方。要是被前秦侵略吞并,北方汉族的惨剧就会在南方上演。所以,对于东晋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汉民族的自救。
前秦军民是一盘散沙,东晋军民则是众志成城。苻坚虽有80万军队,真正能发挥出的战斗力可能都不足三成。
即便如此,前秦还是占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是却因为苻坚的冒失冲动葬送了好局。
有人劝过苻坚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苻坚却道:“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
战争最忌讳的就是战术上藐视敌人,苻坚想的很简单,就是靠人数优势平推过去。这种过于简单的战术是很容易被找到击破点的。
苻坚作为总指挥官过于冒进,以至于和大部队脱节,明明是帅,偏偏把自己当将用。大臣希望他留在后方“为六军声镇”,他却是不听。
老天也不站在苻坚这边,他居然派了朱序出使晋营。朱序没有给苻坚带来他想要的情报,反而给晋军带来了苻坚和大部队脱节的消息。
得到消息的晋军部队意识到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他们迅速部署军队向苻坚的前锋军发起冲击,一举击溃了前秦军。
可以说,苻坚就是前秦军中的那个猪队友。
关于为什么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东晋,他不想让前秦统一中国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