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个传统节日(中国12个传统节日都纪念谁)
14152023-12-04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不重视,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年轻人考博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48岁可以考博士,但不建议考博士,因为48岁已经是中年人,经济实力虽然有,但体力智力都不如年轻人,虽然经过努力可能考上博士,但博士毕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打拼,年轻人都吃不消,况且如果毕业已经属于老年人,对社会也不会有大的贡献。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仅论年龄,适合考。考博一般要求不超过45岁,35岁当然适合考了。
二、须考虑金钱和时间。35岁,一般上有老、下有小,精力、经济都有压力。考博要耗费时间,增加开支。
三、须考虑仕途和学识。凡事讲究中庸,学历不是越高越好。多数领导、同事不是博士,你成为博士会是什么情形?。
四、若为学识、人脉,条件允许多少岁都适合。考博可积累学识、人脉等,提升层次、底蕴、人脉、家庭背景。
平水相逢5月7日于成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却用西方的教育体系来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丧失其特点、特色。
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是因为不能在短期内就能看到传统文化的真谛。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去体验,去感受,并从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
不客气的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万人争抢独木桥,学习的方式不是传统文化该有的方式。每天的学习这根弦绷得非常紧,到大学毕业再也没有了学习兴趣,传统文化再好也难以吊起年轻人的胃口。
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谋生之道脱离也是难以引起年轻人重视的一个原因,学习传统文化时间长见效慢,不如干别的来钱快。像传统木雕,需要十年才能出师,出师了再自立门户,对年轻人来说难度太大了。年轻人结婚要有房有车有存款,哪能等啊?远不如到技校学挖掘机,学烹饪,学理发,能够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学院每年招生的学硕,专硕研究生将近50人。近些年毕业研究生达到几百人,但选择考博的屈指可数,这几年累计,不到5%的比例。以我门下为例,从带的第一届研究生算起,至今已经毕业30人左右,只有2个学生选择了继续考博。
应届硕士生为何不愿考博?以我对周围研究生的观察,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考研,大多是基于非学术的理由
一般,考研的初衷大体集中在;提高就业平台的考虑;学历镀金,掩盖第一学历的不足;对踏入社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荒废的大学时光的补偿;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术的热爱。其中,基于学术热爱的动机是排在最末位的。这种动机自然会影响后续的深造环节。
第二,一般而言,拿到了研究生毕业证,学生基本就能实现理想就业
还是以我们学院的研究生为例,虽然学校品牌不能媲美211,985院校,但近些年来毕业的研究生,几乎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公务员,国企,大中小学,大型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等领域,工作稳定,收入待遇高,社会保障好,职业声誉高。毕业选择多,能实现理想就业,自然就不必选择考博这条路。
第三,承接第二条,读博的话,从就业而言,其实某种程度上是窄化了自己的就业路径
读博基本就意味着走上了专业从事学术的道路,另外,一旦拿到博士学位,人的心态很容易变化,硕士毕业时可以接受的很多工作一旦变成博士可能就难以“屈尊”去俯就了。因此,博士毕业,一般对口单位都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等教学科研院所。
第四,现在,读博的难度是在不断“加码”的状态。我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入门难。一方面,现在高校对新入职老师,基本都是博士学历起步。而对于在职老师,拥有博士学历在评聘职称,硕导博导或科研人才项目,工资收入等方面也有倾斜政策,这导致在校老师读博成为热潮,从而无形中加大了博士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为确保博士培养质量,现在从教育部到各所高校,都在严控博士生导师的博士招生数量。仅以人文社科领域而言,当年,我入读博士的时候,我导师一届可以带4-5个。现在呢,博士生导师一年一般只能带一个。这就导致:一个博士生导师名下,往往排着很长的考博队伍,这些考博人群在以“年”为单位一个一个递进。
其次,毕业难。博士毕业,除了要完成一部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还需要在重要学术期刊上(人文社科:CSSCI或SSCI;理工科:SCI或EI)发表阶段性学术论文,阶段性论文是一个“坎”,很多博士生就卡在了这个“坎”上。因为发表论文不是光写出来就可以,还需要有一定的学界人脉资源做支撑。
最后,博士就业的竞争压力和难度也在逐年攀高。我当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可以接到好几所大学的橄榄枝(其中还包括排名前20的985大学),好几所高校还提供安家费或科研补助,解决配偶工作等优厚待遇。如今博士毕业待遇早已“今非昔比”,很多学校在招聘环节开始“挑三拣四”:第一学历门槛,科研论文门槛……入职后博士还需要经历一个“考核期”:考核期规定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要求也是逐年“水涨船高”……一句话,博士这个群体的生存处境在恶化。
问题中的第2小问:读博出路有多大?如果你能放低要求,不挑三拣四(比如城市,学校,收入待遇)我觉得即便就业竞争压力在加大,拥有博士学历入职一个“公家单位”还是很有优势的。我身边的博士,90%以上都流向了高校,或重点高中,个别到了公务员体系,这是博士学历带来的福利。
以上,供参考。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