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有哪些(人的欲望来自哪里?-知乎问答)
12502023-12-04
大家好,关于读经孩子与不读经孩子有哪些区别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不建议读史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历史这门课,内容博大精深,想要学好这门课,最基础的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可能我们在看历史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的时候,会感觉到历史好有趣,但是那毕竟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当然就算流传已久的文献资料,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就是历史原貌。那么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不同的历史记载,做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是很有必要的。
我记得我们大学老师讲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先简单的叙述历史,而后要我们自己去图书馆寻找相关的史料记载,越多越好,等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就会抽出时间和我们讨论,当然是我们说,然后老师在根据我们的总结,给予我们一定的指导。其实这样老师是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我们,无形之中也锻炼了我们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学习呢?当然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比如时间、人物、事件等等,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看书总结做好笔记。历史一直是在不停的重复,找出这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时代的不同地方,同一地方的不同时代,不停的在重复,也在不停的往前进步,做好记录多看多记就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其实也要学会借力,也就是多看看那些具有不同历史观的大家的文章,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虽然说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历史的角度也有千万种,但是置身于那个时代那种环境去思考的话,你会发现,你的历史观很有意思。在我看来,历史其实更多的是在讲诉人和人性。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的做到客观,不以自己的喜好来做判断。我相信,随着自己主动的喜欢历史,你的学习动力也会很强,那么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历史好好玩呀,哈哈。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基本可以概括为知识的学问和生命的学问。
还有就是眼界层次高度不同。一个孩子争玩具,另一个孩子说,“玩具有什么好争的,要争就争家国天下”。
聪明和智慧的区别。聪明有再多都是小聪明,智慧有一点都是大智慧。
读经孩子与不读经孩子有哪些区别和不建议读史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