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如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
13422023-08-20
今天给各位分享1948年如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粟裕不建议南下作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这个问题在当时,确实是延安统帅部反复研究的一件事,如何牵制傅作义部滞留在华北,不让它南下加入淮海作战,这在当时,很重要,直接牵涉到淮海战役这锅夹生饭能不能吃下去的大问题。
当时,淮海战场,国民党军70万,人民解放军60万,形势就非常紧张,加上国民党军装备优势,这场战役如何取胜?双方都在策划。
如果让傅作义部的几十万人加入淮海战场,退后一步,就算傅作义的部队不动,驻当时北平,天津的国民党军也有近20万人,就把这20万人调往淮海战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将有近百万人,这仗打起来,人民解放军就会困难重重。
蒋介石曾多次催促傅作义率军南下,并许他东南军政长官的头衔,在这关键时刻,还好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最后毅然站到了人民的一边,不但没有率军南下,反而将北平完整地交还到人民的手里,傅作义将军的举动,对人民解放军全歼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取得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
这个问题讲的毛泽东主席和粟裕大将的事吧?
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三次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发电,斗胆直陈,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得统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了最初的决定,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
第一次“斗胆直陈”,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平息了“陈粟之争”!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其中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统率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人进攻苏中解放区。当时驻防苏中解放区的是不足3万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而原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则率领山东野战军在山东境内驻防。
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做出了放弃苏中、华中野战军将部队调到外线、配合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西出淮南作战、伺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陈毅接到中央电报后,立即回电拥护中央决策,并给粟裕发电报要求粟裕兵出苏中、西移淮南。粟裕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研究后,认为不应该立即外线作战,而应该利用内线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苏中打一仗再走。为此,粟裕先后两次给中央和陈毅发报,阐明了不宜立即外线作战的意见。陈毅拒绝了粟裕的建议,要求粟裕按中央和毛主席要求,移兵淮南。这就是“陈粟之争”。
毛泽东倒是非常重视粟裕的“斗胆直陈”,与中央领导反复权衡后,同意华中野战军留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走,这样在政治上更有利。
粟裕得到毛主席的“尚方宝剑”后,精心组织了苏中保卫战。
首战就主动进攻,老虎嘴里拔牙,敲掉了全部美式装备、有铁军之称的整编83师的两个团3000余人。
次战如南,俘虏6000多人,并歼灭49师师部大部。
三战海安,俘虏5000多人,毙伤3000多人。
四战李堡,歼敌8000余人。
五战丁林,歼灭交通警察五个大队,俘虏2000多人,毙伤1500多人。
六战如黄,俘虏1.2万余人,取得了自卫战争以来缴获俘虏最多的成绩。
七战邵乔,毙伤2000余人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华中野战军牺牲3000余人,伤1.3万余人。
七战七捷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作为典范向各战区推广,并促进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形成。
第二次、第三次“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跃进下江南的战略决策,取得了豫东、济南、淮海战役的胜利,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1948年1月,为扩大战略进攻,配合刘邓大军行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研究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下江南,成立东南野战军。
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反复考虑,慎重决策,斗胆给毛泽东、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提出了暂不过江、在中原战场上打大仗的战略构思。毛泽东和中央研究后,决定过江的计划不变,让粟裕做好过江准备,“熟筹见复”。
粟裕在做好过江准备的同时,反复考虑两个多月后,4月18日第三次“斗胆直陈”,发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暂不过江的主张,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电令陈毅、粟裕到当时中央驻地河北城南庄当面向中央汇报。
1948年4月底陈粟到城南庄后,就自己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构想向五大书记做了详细汇报,中央当场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并要粟裕立下军令状:4-8个月内,歼敌5-12个旅,同时争取消灭邱清泉的第五军。
因工作需要,中央军委决定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组建中原局,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濮阳华野总部宣布中央决定,并进行了动员。随后,粟裕就发起了豫东战役。
1948年6-7月,粟裕为了寻歼五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开封战役,攻占开封,全歼整编66师;随后放弃开封,围歼了区寿年一个兵团及整编75师,并重创了从兖州赶来增援的黄伯韬整编25师。要不是胡琏的11师加入中原战局,黄伯韬25师有希望全歼。整个豫东战役三个阶段,共歼敌9万多人,一战就基本完成了中央要求的歼敌5-12个旅的歼敌目标。
1948年9月,华野山东兵团解放兖州后,中央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济南战役。粟裕全权指挥济南战役,并率领重兵担任阻击任务,攻打济南由许世友、王建安、谭震林负责,经过8天攻坚,解放了济南府,活捉了王耀武,并全歼守敌10.4万人。
济南战役刚结束第三天,粟裕就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建议发起“小淮海战役”,解放淮阴、淮安、海州,经过中央研究决定,改为发起大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在中原决战。在60万对80万的不利情况下,华野中野相互配合,通过三个阶段的战斗,全歼了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个集团。其中,华东野战军包打了第一、第三阶段,并派副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纵队参加了第二阶段。取得了歼敌55万的战果,其中华野歼敌44万,生俘杜聿明、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连带着消灭了第五军。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粟裕用了8个月多一点时间,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在城南庄立下的军令状。
将领斗胆直陈、统帅虚心纳谏、取得战略决战决定性胜利,永远都会成为美谈!
当年跟着方先觉一起守衡阳的饶少伟,军旅生涯绝对是很悲催的,好歹也是毕业于中央军校、陆军大学的嫡系,1943年底刚刚晋升暂编第54师少将师长,半年后就临时配属给第十军,参加了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方先觉)
第十军加暂54师18000余人,苦战47天放下武器,饶少伟跟方先觉、周庆祥等军师长一起被日军扣押,其实就是成为了战俘。
不久以后,饶少伟等人寻机逃回了重庆,考虑到衡阳战况特殊,并没有受到什么惩处,反而授了青白勋章,然后调任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
军人在战场被俘,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所以饶师长少伟特憋屈,始终想重新带兵上战场。经过一番活动,经薛岳和欧震保举,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再次出任粤系第4军副军长。
顺便说一下,淞沪会战时期,饶是第19集团军参谋处长,顶头上司就是总司令薛岳,老关系。不久第4军改制为“整编第4师”,饶少伟的职务也就变成了副师长。
(暂54师饶少伟)
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饶副师长命运的事件:1946年夏秋,由第99军改制的“整编第69师”在苏北战场遭遇大败,三个整编旅连续被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吃掉了俩,差点就要全师覆灭了。
前一次是朝阳集战役,该师整编第92旅被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全歼,再不久,该师整编第99旅在苏中战役中再被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全歼,一个整编师只剩下一个整编第60旅,这要是杂牌军,番号都得给撤销了。
然而第99军(整编第69师)那是妥妥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而且属于“土木系”的系统,非但不会被撤番,陈诚还得琢磨怎么补充恢复的问题。
当然了,整编69师遭此大败,校长自然非常不开心,陈诚也挂不住脸,处理还是要处理的,于是将原师长梁汉民撤职查办。
(山野司令员陈毅)
擅长吞并杂牌军的陈诚,一番操作下来,将整编第51师(东北军)的整41旅、整编第57师的预备第3旅,一体调给整69师指挥,因此该师重新恢复了三个整编旅的战斗序列。
如果不出意外,这两个整编旅很快就会纳入整69师的正式编制,这个整编师那就算满血复活。至于新任师长的人选,陈诚为了搞好和小蒋的关系,保举戴之奇走马上任中将整编师长,再调饶少伟为整69师副师长。
戴之奇虽然也是军校生,之前多从事特务工作,作战经验不足,所以调饶少伟前来,意思是协助戴之奇带兵和作战,也算是陈诚的一片苦心。
1946年11月间,“参谋总长”陈诚正坐镇徐州,亲自“指导”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以重兵进攻苏北和山东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
其实这个时候,我军在华东战场上的形势并不乐观: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连战不利,而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也丧失了两淮根据地,周旋余地被不断压缩,两个野战军不得不背靠背逐渐靠拢。
而薛岳又调离了25个整编旅的强大兵力,分四路扑向苏北地区。在这四路敌人中,其他三路推进得都比较谨慎,唯独有一路特别积极,那就是由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69师组成的一路,自西南向东北扑来。
原因也很简单,既然“土木系”老大坐镇徐州,胡琏必须得卖力气,而戴之奇新官上任,也想露两手给大小领导们瞧瞧。这一路的两个整编师12月13日自宿迁出动,分左右两路扑向我军腹地。
对这个组合,陈诚也是煞费苦心的,整69师之前连遭失败,新拨来的两个整编旅互相还不熟悉,需要实力较强的胡琏整11师帮衬着,“以老带新”配合作战。
(黄圈为胡琏、戴之奇的纵队)
饶少伟那是老油条了,也发现整69师前进速度过快,并且与右翼的整11师的距离有点远了,数次建议戴师长放慢脚步,至少也要跟胡琏保持密集队形。
然而没吃过苦头的戴之奇根本不听,指挥三个半整编旅以积极的动作,最先接近沭阳地区,兵锋直指我山野、华野的结合部。
我军迅速判明了敌人的情况和战场态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经过共同讨论后决定,调集两个野战军共52个团的基干力量,在宿北地区歼灭敌人这个纵队。
其中以28个团对右翼的整编第11师、其他各路敌人进行坚决阻击,集中24个团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迅速围歼较弱的左翼整编第69师于宿迁以北地区,尔后再转兵进击右翼的整编第11师。
胡琏和戴之奇的这一路敌人,位置孤立突出,且处于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之间,便于就近调动兵力实施围歼,如果打掉这路敌人,则陈诚和薛岳的所谓“四路围攻”肯定破产。
这也是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毅和粟裕第一次真正“联合指挥作战”,因为之前两大野战军只作战略上的配合,而宿北战役之前,陈、粟专门在张集完成会合,共同指挥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
在报请军委批准后,陈、粟决定集中山东野战军第1、第2纵队和第7、第8师,以及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分路包围戴之奇的整编第69师,之后转兵向南,再寻歼胡琏的整11师。
战役过程尽量用最精练的语言介绍:山野和华野的攻击部队,秘密完成对整编第69师的战术包围,于1946年12月15日的傍晚突然发起攻击,经四昼夜激战,12月19日全歼整69师所辖的三个整编旅又一个团共计21530余人。
(整11师胡琏)
与此同时,我军其他部队死死顶住了整编第11师,迟滞了其他各路敌人的推进,使其无法靠近和解救整69师。这一战打得经典而漂亮,整69师仅300余人逃出生天,戴之奇倒是挺顽固,兵败之际绝望自戕。
而该师其他主要军官基本被俘,当然也包括倒霉蛋饶少伟,第二次在战场上成为俘虏,心中之郁闷可想而知。而胡琏闻知整59师覆灭后,立即调头回缩,陈、粟首长考虑到实际情况,放弃了第二阶段作战,宿北战役胜利结束。
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纪录,也开了我军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编师的先例,对提振屡战不利的山野士气、对震慑华东战场之敌,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军史中被严重低估的一次战役。
(戴之奇自戕现场)
粟裕将军后来回忆说:“我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宿北战役,深感责任重大,心情紧张,这是因为即将开始的这一仗,是山东、华中两野战军合并后共同作战的第一仗”!
后来曾有同志问粟裕,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为什么不那么出名?粟裕的回答是:“那是被其他更大的战役挡着了,其实这两仗是很重要的,打得很出色的”。
“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苏北,初期作战告一段落,战场由前部转入纵深,这可以说是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开端。宿北战役是胜利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
(整69师饶少伟)
宿北战役之前,陈老总一度被质疑指挥能力不足,山野心气不高,这一仗其实是个翻身仗,也证明了陈粟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为两个野战军完成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奠定了基础,不仅仗打得漂亮,更是一个重要节点。
军委为此特别来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望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两日后再电又指出:“歼敌二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
1947年1月底,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陈毅出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出任副司令员,专司作战指挥,两位开国将帅的深度合作,正式开始,从此有了华野的无数传奇,而宿北战役,正是这一幕的序曲!
身世是个拖累,因为是汉人出生在金国,本来是武将是大将军的料,偏偏不受待见,又成了大诗人!满怀爱国志空有热血情,抛头颅洒热血也让朝廷变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致死也想光复社稷,只是一厢情愿因为皇帝不信任,当然只使精忠报国的满江红岳飞又怎么样?还不是小人当道赐死在自己人身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奇葩的宋朝作死的皇帝,要不沉迷花鸟虫草要不猜疑之心,连自己也高处不胜寒,还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地狱!能把辛弃疾写进历史的长河,能让后人熟读破阵子足矣!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