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佛教为什么是印度的国教)

匿名- 2023-08-04 07:42:21

种姓制度孕育出的佛教,为何提出众生平等 这是伟大的叛逆与解放

style="text-indent:2em;">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以及佛教不建议生小孩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佛家人生七苦是哪七苦
  2. 玉皇大帝生了七个女儿,为什么不生儿子
  3.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4. 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

佛家人生七苦是哪七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

玉皇大帝生了七个女儿,为什么不生儿子

说到玉帝,是我国传统道教中的最高神灵,掌管着三界,而在人们的心目中,玉帝是一个非常公正和根本法则的存在,所有的人和神都要听从他的号令,但是在很多的神话故事中,玉帝一共生了七个女儿,也就“七仙女”,但是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玉帝只生了7个女儿,为什么没有儿子呢?这里面的学问大了。

那么究竟有什么样的学问呢?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5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而其中就存在着神秘且古老的神话故事,并且我国的神话故事,还有着非常完整的体系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像经典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就是其中的代表。而我们也都知道,在神话故事之中的三界之主就是玉皇大帝,这是神话故事之中公认的。

不过,大家在看这些神话故事的时候,也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玉帝有着7个女儿,也就是传说中的7仙女。但是,却没有一个儿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之中,是非常重视“香火传承”的,并且古代都是讲究“传男不传女”。而作为三界之主,玉帝也不会只有一个女人,那么他为什么会没有儿子呢?

01、神仙都不需要生儿育女,玉帝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神仙基本都是由人修炼而成,许多修士一辈子苦练,就是为了能够白日飞升,当个逍遥快活的神仙。等当上神仙之后,他们就可以长生不老,还能获得凡人的香火供奉。

在接受凡人的供奉之后,神仙也是要为凡人办事的,他们都有负责具体的工作范畴,可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是神仙之间再相互恋爱生子,那他们生下来的孩子不还是神仙吗?神仙变多了,但是天地之间的资源是有限的,没那么岗位安置他们,管理起来也麻烦。再说了,神仙生神仙,神仙又很难消失,这让辛苦修仙的凡人情何以堪?

因此,神仙不生育,大家公平竞争上岗,这才是长久发展的好事情,玉帝作为天庭的维持者,自然要管理好这件大事。

02、玉帝是一直存在的至尊,他不需要儿子来接班

玉帝是三界之主,他的寿命也是永恒的,不会像凡人一样轮回,也不会像佛陀一样圆寂,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接班人,生个儿子也完全没有作用。

玉帝要是真的生下来了儿子,给他带来的尽是隐患和坏处,就像人间的太子一样,很多朝臣会想办法讨好太子,扶持他接任,这样会引起很多纷争。玉帝根本不会衰老,也可以一直管理三界,他就肯定不会生下儿子,平白无故给自己找麻烦。

另外,其余神仙都不能随便恋爱,自己作为神仙的领头人,自然要做出表率,才能更好的服众。

03、民间传说的七仙女,更多只是借助玉帝的名头而已

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讲的就是七仙女下凡跟凡人相恋,后来又联手除妖的故事。这个故事好不好看且不谈,它把七仙女设定为玉帝女儿的初衷,肯定是为了给故事增加看点,玉帝的女儿自然比普通的宫娥要尊贵许多,谁又不想迎娶公主,跟玉帝的亲女儿谈恋爱呢?这样我就从凡人变成了玉帝的女婿,想想就很激动呢~

在民间故事里,原本玉帝就有个王母娘娘当老婆(道教正统之中,玉帝跟王母并非夫妻关系),再让他拥有7个小女儿,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大家也乐意看这样的精彩故事。

因此,七仙女的设定就顺理成章的被世人接受,玉帝也就拥有了女儿。而为了维持他至尊的形象,儿子就没有出现过了,即使有些小说硬生生编一个,也不会被大众所接受。

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

古印度也仅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已

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准确地讲

佛教发源于尼泊尔境内

古时的迦毗罗国

并由迦毗罗囯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

智慧地创行的一套绝妙理论

称为印度教

最终使雅利安人永世居于社会的顶层

与佛教有显著的区别

佛教讲众生平等

印度教讲安守现状求来世

故,两者不能划等号

#凌远长著#

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建佛教,迅速吸引了大批信徒。当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被佛教思想吸引,纷纷皈依,佛教的兴起对原有的婆罗门教造成了很大冲击。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继续繁荣昌盛,并广泛传播到中亚和东亚地区,时至今日,依然是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家的主要宗教,信徒数量众多,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和佛教在东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诞生地印度,佛教却逐渐没落。公元630年,玄奘到印度游学的时候,虽然还有那烂陀寺这样的学术中心,但是从印度全境来看,佛教已经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

当时给与玄奘极大支持的戒日王,在他的核心统治区域内,佛教占比也不过才一半,另一半是印度教。而在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等地,印度教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发展形势蒸蒸日上。

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仅存的学术中心超岩寺被毁,从此,佛教就从印度次大陆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昔日佛教遗迹的发掘,国外的信徒重新进入印度,佛教才再次出现在次大陆上。但是和印度其他规模庞大的宗教派别相比,已经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佛教在印度兴起,却又在印度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教义蜕变,失去了原本特色

原始佛教是一种无神论思想,反对崇拜神灵,反对种姓压迫,反对复杂的宗教仪式,反对宗教祭祀,传教时不用梵语,而是用老百姓的口头俗语巴利语,这些都和当时的婆罗门教背道而驰,可以说是对婆罗门教的一场革命,因此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欢迎。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在教义上出现很大改变。原始佛教本是无神论,但是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给神化,大肆建造佛像,进行偶像崇拜。不仅释迦牟尼成了神,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佛和菩萨也都成了神。

大乘佛教讲般若,通过修行止观产生智慧,这和印度瑜伽派的教义如出一辙。佛教还模仿瑜伽派设立了禅师,行者等等。在编写宗教经典时,大乘佛教舍弃了老百姓的口头语言巴利语,转而采用一般人不会使用的梵语,进一步了脱离了人民群众。

佛教原本反对咒语和巫术,但是大乘佛教却大肆宣扬咒语的神奇,各种各样荒诞的咒语开始流行,佛教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此后密教的出现让佛教的教义更加走样,和印度教的密教已经无法区分。

教义的蜕变,让佛教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老百姓越来越难以分辨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当印度教宣称释迦摩尼是毗湿奴化身的时候,普通百姓已经没有理由再去信仰佛教了,反正佛教和印度教差不多,而印度教世界观更加庞大,还不如直接信仰印度教。

二佛教寺庙高级僧侣的腐化堕落

释迦牟尼并不主张信徒去进行那种自我摧残式的苦修,适度的物质可以供养我们的肉体,维持我们的生存,这是必要的。但是刻意追求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是释迦牟尼坚决反对的。

原始佛教对待财富比较超脱,信徒们大多都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入到修行中,努力追求早日开悟。

但是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批贵族商人的资助,再加上普通信徒的布施奉献,寺庙内逐渐积累了巨额财富,规模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公元673年,中国僧人义净到印度游学。在印度期间,他观察到一些佛教寺庙的僧侣极为富有,这些僧人去世后,遗产包括金银、珍宝、珠玉、钱财、田宅、村园、屋宇、邸店、奴婢、象、马、驼、骡、驴等等,甚至还有契据和酒。

只看这一长串金银财宝,没有人能想到这是追求解脱的佛教僧人会拥有的东西,巨额财富腐蚀了这些僧人的心灵,他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享乐,全然忘记了释迦摩尼的教诲,一个个蜕变成了大地主和奴隶主,纷纷从事商业牟利,甚至做起了放债的生意。

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些佛教僧人变得和以往压迫剥削平民百姓的婆罗门阶层没有什么两样,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群众的拥戴,自然也就失去了信徒。

三印度教的强势崛起

佛教在印度兴起时,社会主流宗教是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三大特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祭司在社会中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强调种姓制度对底层的压迫。喜欢举行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复杂宗教仪式,这些都让底层百姓十分反感,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空间。

面对佛教扩张带来的威胁,婆罗门教开始对自身进行改革,逐渐转变为印度教。公元5世纪,吠檀多派反对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宗教典籍《薄伽梵歌》也对祭祀万能进行了批判。

为了阻止农民和手工业者改信佛教,种姓制度中首陀罗的宗教地位也得到提高,允许他们听诵史诗典籍,允许崇拜克里希纳,也可以自己在家举行宗教仪式。

公元8世纪,印度教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商羯罗横空出世,他以吠檀多派思想为基础,改革了印度教的神学基础,让普通百姓更加容易接受。

他反对繁琐的仪式,主张简单的崇拜。为了推广印度教,他在次大陆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分别建立了四座寺庙,这些寺庙成了传播印度教的基地。

商羯罗是南方喀拉拉人,他来到北方,和当时的佛教僧侣论战,结果佛教遭遇惨败,从此在百姓心中威信大大降低,大批信徒转向了印度教。

在商羯罗沉重打击佛教的同时,印度教内的其他派别,比如性力派,虔诚派和林伽派也纷纷提出新的主张,促进种姓平等,男女平等,并且用地方口语传教,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

印度教的强势崛起大大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让本就处于没落态势的佛教雪上加霜,到公元10世纪的时候,印度教在次大陆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的佛教只能在个别地区苟延残喘了。

四佛教失去了统治者们的支持

佛教早期的蓬勃发展和刹帝利阶层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在婆罗门教中,由于婆罗门地位至高无上,王公贵族们往往受到婆罗门祭司的压制。

佛教虽然在教义中明确反对种姓压迫,但是并不否认种姓的存在,而且还非常推崇刹帝利的作用。认为王权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王权,社会就无法存在。

《长阿含经》中说:“刹帝利生为最,能集诸种姓,……天人中最胜。”佛教认为刹帝利地位最高,至于婆罗门,只能排第二。

所以佛教在早期受到刹帝利贵族们的大力推崇,比如摩羯陀国的瓶沙王赞助了王舍城竹林精舍,乔萨罗的胜军王支持富豪须达多赞助了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尤其是统一了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他在一次大战后皈依佛教,大修佛塔,捐赠寺庙,赞助第三次结集,并且派出使者,四处传教,今天斯里兰卡的佛教就是阿育王传教的结果。

但是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社会现状,刹帝利贵族迫切需要维护他们的统治,而此时的佛教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佛教的种姓平等思想变得不合时宜。刹帝利贵族投身佛教最初是为了摆脱婆罗门的压制,随着印度教改革,婆罗门至上的思想已经被废除。

没有了婆罗门的压制,刹帝利贵族的首要目标就变成了如何更加有力的统治底层吠舍和首陀罗贱民。佛教的种姓平等思想变得毫无用处,反而会损害贵族们的威严。

而印度教种姓制度恰恰是统治底层的有力工具,于是刹帝利贵族纷纷转身投向印度教,和婆罗门结合在一起共同压迫奴役底层百姓。

其次,印度社会长期分裂,大大小小的王国之间互相征战,开疆扩土,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严重阻碍了贵族们向外武力扩张。

而印度教的宗教典籍中充斥着战争征服的内容,大量的思想可以为刹帝利的征战进行辩护,而且婆罗门也可以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背书,这是印度教受到统治者们欢迎的重要原因。

最后,长期的战乱产生了很多低种姓出身的王公贵族,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出身低种姓,虽然做了国王贵族,依然会被高种姓看不起,对统治者的威严造成极大损害。

这个时候婆罗门就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新产生的低种姓贵族们往往给婆罗门捐赠一大笔钱财,婆罗门祭司就会利用自己的宗教权威,给他们编造一本家谱,以此证明他们祖上是刹帝利阶层。

比如《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羯若鞠阇国王、波里夜旦罗国王是吠舍种姓,秣底补罗国王、信德国王是首陀罗种姓,他们都利用婆罗门的宗教权威成功让自己变身成为刹帝利种姓。

印度教自身的思想和种姓制度更加有利于刹帝利阶层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和佛教的竞争中,得到了贵族们的支持,日益发展壮大,而佛教则日渐衰落。

虽然这些王公贵族们抛弃了佛教,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佛教实行压迫赶尽杀绝,给佛教造成灭顶之灾的是后来的伊斯兰教统治者。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产生,并在随后迅速向外扩张。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大规模入侵印度。

穆斯林统治者在占领印度以后,往往会破坏原有宗教,拆毁寺庙,改建清真寺,印度教和佛教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此时的印度教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即便被毁了一些寺庙,其地位依然无法动摇。但是佛教就不一样了,本就奄奄一息,被穆斯林一打击,顿时元气大伤。

13世纪初,随着那烂陀寺、超岩寺等佛教中心被毁,仅存的佛教僧人和学者纷纷逃往西藏和东南亚避难,从此佛教从次大陆上就彻底的消失了。

总结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教派参与竞争,不断有新的教派产生,也不断有新的教派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兴盛和消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社会的发展对宗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佛教却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于是一度被人们抛弃。

而其他宗教的发展壮大又严重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奉行宗教压迫政策的统治者给了佛教致命的最后一击。

随着印度进入现代社会,佛教包含的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的印度,佛教再次开始传播,虽然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未来,依然让人期待。

OK,关于佛教源于印度,提倡众生平等,为什么还是存在高低种姓的问题和佛教不建议生小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印度为什么抛弃佛教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83237.html
上一篇:你们对于旗袍怎么看(查看旗袍)
下一篇:体重计不称体重电池也会耗电吗(体重计没电了偏轻还是偏重)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