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北京的冷知识(投资北京的冷知识公司)(北京投资者说)
8542023-09-09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影视投资冷知识,以及影视投资冷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部影片的诞生主要有制作、融资和发行三个方面,制片人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商业形式。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四种可能性,但需注意,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很多影片会综合不同门类的特征,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种“创新”。
第一种:分步骤投入。资金分几步到位,合同中规定,当某些条件满足时,如剧本完成、卡司选定等,下一步的资金便自动到位。第二种:包装买卖、货成交易。制片人或经纪人先将影片的要素组合好,如确定剧本、主要演职员、拍摄计划等,然后找一家电影公司,以求得到它们的投资。一旦对方答应,签下合同,然后拿着合同再去找别的资金,包括银行贷款。等影片拍竣,电影公司便来提货(拿底片)。第三种:预售或称卖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摄完成前,先将影片的发行和放映权分门别类卖出去,但是,卖片花得到的一般不会是现金,而是期票,因此制片人需要到银行去按一定折扣兑换成现金。卖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制作班子的阵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靠预售大约能得到60%的制作费用。第四种:私人集资。一般只适用于低成本影片,由制片人通过私人渠道融资,需要成立有限合伙公司。
资金的多寡、融资的难易,是跟制作方对影片的控制权成反比的。预算越高,资金由好莱坞大厂包办,往往意味着制作方必须放弃诸如剧本的定稿、卡司的选择、最终剪辑权等艺术权限。如果是电影公司负责开发项目并发行,那么,制片人只是一个雇员而已。所谓的“独立制片人”,真正的独立程度因人因项目而异。制片人策划工作做得越多,筹集到的资金越多,他的独立程度也就越高。随着制片人工作“能耐”及职能的增加,电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对削弱。在电影公司承担的各种角色中,关键的不是制作,也不是融资,而是发行。
发行听起来很简单。西方的电影院大多掌握在几条院线手里,发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几个客户打打电话,介绍产品,然后在报纸和电视上打打广告?的确,发行工作无非就是那么几件事,但你若不进那个圈子、不是八大电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这些工作。发行商和放映商历来有矛盾,但它们之间的你争我夺仿佛是老夫老妻吵架,别人休想乘机插一脚。
在北美市场,放映商的提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收取一笔固定租金,然后再提一个较小的比例;另一种是不收租金,但提一个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按照业内规矩,发行商在北美市场提成30%,海外市场(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这里说的发行提成没有包括广告费,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现在的行规,一部商业大片,宣传费按制作费的大约50%来预定。
至此,我们来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制作费花了5000万美元,北美市场卖了1亿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举赚了5000万美元呢?非也。首先,媒体报道的1亿美元票房没有减掉放映商的所得。让我们采用前面介绍的公式,即发行商从中拿回7000万美元的收入。接着,发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万美元。而那5000万美元制作费还需要加上2500万美元(即5000万美元的50%)的广告宣传费,这一算下来,就成了7500万美元支出减4900万美元收入,变成了亏损2600万美元。怎么样?傻眼了吧?
周边收益才是摇钱树
好莱坞不靠票房挣钱早已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经济学家爱德华·艾波斯坦在他的研究中点破了这块艺术圣地的经营之道:今日的好莱坞已经不再是“梦工厂”了,本质上它已经变成一种服务机构——一个关于梦想的交换所。
好莱坞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巨大的家庭娱乐市场正向电影公司频频招手。现在,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晚上会出外看电影,95%的人则会留在家里看电视。迪斯尼公司是第一家拿到在电视上播放其影视作品权力的公司。到1960年代,每一家电影厂都有了这张牌。接下来,录像机的兴起让他们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在录像市场的收获迅速超过了电影院的票房。
更令电影公司欣喜的是,他们锁定的青少年观众也是电子游戏的忠实受众。于是,电影公司们又从这些领域捞取利润。电影变成了创造道具,由之衍生出的电视节目、卡通、录像和电子游戏被卖到世界各地,其收益远远超过了电影院票房。2005年,电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们总收入的15%,但它们从电视、有线电视、DVD,录像等家庭娱乐项目中赚到的钱却占总收入的85%。
如今,好莱坞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把名导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摄资源捆绑在一起生产电影,而是把从知识产权中挣到的钱“攒”在一起,然后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包括创造、发行和为知识产权投资的人手中。好莱坞正在变成美国的“艺术华尔街”。
计算公式
收益=票房-放映商提成(票房×提成比例)-发行商提成[(票房-放映商提成)×发行商提成比例]
2018年春节期间,几部电影热播,单部票房轻松过十亿,影视行业如何投资?风险如何?作为参与过影视投资的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首先,我们看看2018年春节这几部热播的电影票房情况(截止到2.23日):
1、《唐人街探案2》累计票房22.1亿
2、《捉妖记2》累计票房18.44亿
3、《红海行动》累计票房15.31亿
4、《西游记女儿国》累计票房6.42亿
5、《熊出没变形记》累计票房4.72亿
但我们也发现,由郭德纲、岳云鹏、吴京、吴秀波、井柏然主演的《祖宗十九代》累计票房才1.04亿(勉强过亿)。
备注:以上数据来自于猫眼电影
从以上数据来看,口碑至关重要,同一档期好多影片在上映,口碑差的票房可能受到影响,王宝强在喜剧方面的确有票房号召力,去年的大闹天竺票房也不错。相反,德云社的祖宗十九代,票房非常不理想,西游记那个去年票房不错,今年似乎差强人意。
一、关于分账
一部电影,涉及到制片方、发行方、院线等机构,怎么分账呢,站在投资者(一般为制片方)一部10亿的票房到制作方能有多少呢?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些简单说明:
1、首先缴纳5%的电影事业发展基金相关税费3.3%,扣除这些的叫做为可分账票房(相对应的是综合票房)
2、院线等分得分账票房大部分,根据经验制片方可分的票房约38%-40%(含宣发成本)
电影制作成本主要有2部分,一部分叫制作成本,一部分叫做发行成本(这部分在上映前产生,具体看和发行方的协议,很多灵活方式,比如是固定费用,或者保底发行等),简单的记忆就是制作方分得分账票房的38%-40%左右,比如一部电影,制作成本1亿,宣发成本5000万,那么分账票房在3.8亿左右才能保本。
二、关于制作成本
制作成本中能有一多半是导演、主演、其他演员的成本,国内一线大咖可能有几千万,一般的也有大几百万身价,导演大咖级的可能也有上千万,我记得有个采访节目,说甄子丹拍《叶问4》片酬要价1亿,除了这个还要参与分成,哈哈,真是想大赚一把,税务局的朋友们啊,你们要盯紧点。嘿嘿!
以上,我简单的梳理了电影的收入分账、成本构成,对于收入,我再补充一下,那就是除了院线分账外,新媒体版权(在视频网站播放)、海外版权、赞助、广告(唐人街探案2里面出现了很多广告,比如招商银行、神州租车等)、衍生品、动漫等等都是收入一部分,但主要是院线分账。
三、关于拍摄周期
一部电影从开始筹备可能1年、两年、甚至更久,当然也有几个月的。一般筹备越久,质量越好。
四、影响票房因素
那么影响一部电影的票房因素有哪些?分析如下:
1、题材
题材很关键,一般来说喜剧电影容易卖座,文艺片反而不卖座。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还有些恐怖题材我感觉也不太卖座,但不一定影响赚钱,也许他成本就很低。这一点,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2、IP系列
现在很多电影都在打造一个IP,这个价值越来越大,《叶问》拍了好几部、《唐人街探案》也拍了2、《赌神》系列、《战狼2》等,一般后面的都比前面的卖座。
3、演员
一年国产电影那么多,但都赚钱么?显然不是的,根据2017年票房前100部的统计数据看,大约20%赚钱、30%持平、50%亏损,但是你会发现,赚钱的哪些,基本都是有知名导演、演员的,没办法,他们自带流量。当然从风险角度来看,演员有些也会有风险,比如你刚拍完电影,你就吸毒了,嫖娼了,这电影恐怕会收到影响的。
4、时段
《战狼2》为啥那么火,除了制作精良外,我觉得和那个时段弘扬的主旋律有关。还有一类,就是某一时段,好的电影扎堆了,所以之前经常有国产片避开美国大片,怕拼不过人家。再有,春节档明显票房就好很多,大家春节都有空了,不消费,干嘛。
5、剧本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演员演了很多电影,但都被骂惨了,比如刘天王;然而也有一些演员,很在乎剧本,很在乎自己的作品,优秀的剧本基本保证了影片的质量。
五、怎么去投资
主要有两种投资方式,一种是固定收益,就是借钱给制片方,然后按照一定利率收利息;另外一种是根据投资比例,参与分成。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