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由来(周朝的来历简介)
9202023-08-28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周朝为什么尚黑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周朝为什么尚黑的知识,包括周朝冷知识大全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我们的常识里,夏商周都是同一种文化一脉相承的。但随着商朝的甲骨文的被发现,才发现商朝和周朝是如此的不同商人崇拜帝,也崇拜山川鬼神,他们相信商王死后是可以进入天堂陪伴帝的,这也是为什么死去的商王都被称呼为帝X的原因。因为商王可以上天堂陪伴帝,也因此商朝时的人殉都是自愿的,而且多是贵族――因为这是一个跟随商王进入天堂的机会。这有点类似于维京人相信人死后能够进入Valhalla神殿和奥丁相聚。周人崇拜天。在汉朝时所回复的周礼中就有朝拜日、夕拜月的传统。这和匈奴的祭拜日月基本相同。天是最高的神,是父,是男,地是母,是女。周人建立一套严格规范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即周礼,来达到崇拜天的目的。周王死后,是不能进入天堂陪伴天的,只能作为人间的神鬼在祭祀时陪祭。周朝的人殉是为了让去世的周王得到很好的服侍,因此多数都是奴隶,是强迫性的。
历史上公认的周朝并不尚黑,而是尚赤,这是由于周朝被认为属于“火德”的缘故。
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
据文字记载说:黄帝时是土气胜,尚黄色,故服装及服饰用黄色;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商朝是占金德而得天下,尚白色,故服装服饰用白色;周朝是占火德而得天下,尚红色,故服饰用红色;而秦始皇时,说是因占尚水德而得天下,秦朝就确定为水德,五色里配合水德的颜色是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黑。秦王嬴政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因此秦朝尚黑色,故服饰、旗帜及用品均用黑色。
战国时代儒家提出的“周人尚赤”说,是通过夸大周人习用红色牺牲等个别事实的意义构拟的一种假说,它与西周春秋时代战旗尚白、礼服尚黑的历史实际相抵牾,故难以成立。儒家对“周人尚赤”的论证一开始就相当牵强,秦汉学者特别是董仲舒的一些补充,说明其已完全陷入不顾史实随意演绎的误区。将崇尚某种颜色列为一朝典制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与“秦尚黑”类同的制度。
“周人尚赤”说是儒家创建的三代礼制解释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与另外两个命题“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相配合,构成了一个用以说明三代礼制或三代文化发展进程的完整的历史公式。近代以前,“周人尚赤”说一直被当作一种可信的历史知识广泛传用。
中考历史16个必考知识点,年年都会考。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近代中国
7.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8.辛亥革命六个“第一”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2)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
现代中国
10.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近代西方
12.资产阶级两种政体和三项原则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13.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
现代世界
15.“冷战”局面的形成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1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主要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
关于周朝为什么尚黑,周朝冷知识大全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