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介绍(哈尔滨必去十大景点)
5332023-12-03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齐桓公的历史典故这个问题,齐桓公历史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历史上最早的“爸爸去哪儿”——大禹治水
禹的父亲鲧用9年的时间治理水患,最后以失败告终。禹总结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通的办法,让洪水顺着河流奔向大海。禹出门治水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在治水的过程中,他多次路过家门口,却一次也没有进去。
他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妻子正在生孩子,孩子嘹亮的哭声传到禹的耳朵里雨,他很想进去看望一下妻子和孩子,可是为了尽快解决水患,他狠狠心没有进去。
他第二次经过自己家门口时,看见儿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禹向妻子和儿子挥了挥手,头也不回地又去治理洪水了。
他第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的时候,儿子已经10岁了,禹在门口摸了摸儿子的头,和蔼的说:孩子等我把洪水全都治理好,所有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咱们一家人再团聚。又带着队伍离开了。
这就是历史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孩子们记住了故事情节,了解了历史,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2.一鼓作气势如虎——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和齐桓公准备打仗。有个叫曹刿的庶民,请求随同鲁庄公一同去战场。曾经打败鲁国的齐军,根本没有把鲁军放在眼里。
见到鲁军摆好阵型,便击鼓挑战。曹刿告诉鲁庄公,命令军士们不准擂鼓,不准呐喊,不准进攻。此时齐兵再次击鼓,呐喊声震天动地。曹刿让鲁军不要迎战,继续等。
当齐军第三次击鼓时,将士们的喊杀声和前两次相比已经弱很多。于是曹刿请鲁庄公擂鼓迎战,经过齐军前两次挑衅鲁国的士兵,早就按捺不住了,他们精神抖擞,听到鼓声立马冲向前去,战场上厮杀声冲天而起,只是原本信心满满的齐军战斗力好像被消耗尽了,他们渐渐不敌鲁军,被打了个落花流水,狼狈奔逃。
双方交战是靠战鼓振作士气,第一次击鼓士气正盛,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消耗完了,齐军击鼓三次,鲁军这个成语的来历。气丧失,鲁军士气旺盛,所以能够取得胜利,这便是一鼓作气的来历。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知道了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来历,同时了解了曹刿论战,初中课本中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孩子们学起来会更有兴趣,更容易记住。
3.有能力就要展示自己——毛遂自荐
公元前259年,秦国出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如果邯郸被攻破,赵国也就危在旦夕了。于是平原君准备亲自去一趟楚国,请楚王出兵救援。平原君想要挑选20名有勇有谋的门客随行,没想到符合要求的只有19人。
平原君很是失望,养了3000多门客,现在竟然找不到20个能帮助他的人。此时一个排在末尾的人站了出来:“大人就让我来凑个数吧,我叫毛遂,来您这里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认为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就算放在布袋里也能立刻戳穿,露出自己的锥尖,可是毛遂来这里已经三年了,平原君却根本不认识他,说明毛髓的才能不够。
毛遂说,大人以前您没有听说过我,那是因为我今天才把自己放在布袋里面,如果我以前就在布袋中,那么早就露出了整个锋芒,而不仅仅是一个锥尖了。
就这样平原君带着毛遂一起去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了一上午,楚王也没有答应出兵救援。毛遂带剑来到楚王面前说:“我们来跟您商量联合抗秦,不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假如秦国吞并了赵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那时候在攻打楚国楚国还能有救吗?”楚王当即答应出兵救援赵国。
回到赵国后,毛遂自荐也成为一个成语,意思是自告奋勇的推荐自己做一件事情。
4.简洁明白的管理规则——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的军队已经取得多场战争的胜利,并且一鼓作气攻破了咸阳。起义军的将领们,谁先进入咸阳就可以称王。
刘邦在称王之后与大家约定三件事。凡是杀人的必须偿命,凡是打伤人的,按伤人轻重处理,凡是偷东西的,按偷窃东西的价值处理,除了这三条,其他的秦朝法令全部废除。
百姓们欣喜若狂,后来刘邦定下三条法律的故事,演化成一个成语叫做约法三章。这样的小故事,把历史和语文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爱上历史的同时学习了语文。
5.开国功臣的结局——兔死狗烹
刘邦称帝后,四海生平,百姓生活欣欣向荣。可有一件事,却始终让刘邦很纠结,楚王韩信功高震主,严重威胁到刘邦的统治。
刘邦以巡游为名,顺路会见各个诸侯,到了楚地,韩信前来拜见。刘邦趁此机会派一名猛士拿下韩信,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解决了危难。
鸟被打没了,弓就可以收起来了。兔子死了,失去作用的狗就会被烹食,兔死狗烹,比喻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人杀掉或放弃。
6.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
司马昭带领魏军攻打蜀国,毫无准备的刘禅,只能投降。公元263年,蜀汉正式灭亡,刘禅归顺魏国被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设宴邀请刘禅,宴会上丝竹悦耳,刘禅十分陶醉。
司马昭特意为刘禅安排了一出蜀国的歌舞。蜀国的官员都放下了筷子和酒杯,不由得热泪盈眶。刘禅却一边鼓掌,一边说,跳的好,真好看。司马昭满意的笑了。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安度余生,直到公元271年才去世。
现在用乐不思蜀来比喻,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不愿意再回到旧环境中。
就是这样一个个历史小故事,把上古时代到三国时代讲的清清楚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了各个成语故事的来历,增强了对历史的兴趣。
该从中国的近代史开始背起,因为不忘国耻,古代史记不清没有关系,但近代史一定要记得清,因为这是关乎民族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大局观
1、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2、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
5、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6、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7、五音:宫商角徵羽
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般都是男性,被称为质子。太子或者世子。女儿就不是做人质了,直接嫁过去给哪国的公子联姻了。两国送人质一般都是互送。一般都是两国订立盟约,请求出兵,停战协议的的一个外交保证。
质子多以王世子或诸侯国太子或地位重要的王子、公子。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保障的作用不大,各国都不会因为质子而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再加上君位继承斗争激烈,少一个争夺者或许也正是人们所期望的。君子曰:“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周郑交质,还有秦始皇的父亲异人,触龙说赵太后。
周郑交质应该是历史上互送质子的开端。但是整个春秋时期,质子的情况并不多,只有六例,而且是在晋文公齐桓公之后。到了战国时期才开始多了。以秦国尤多,因此可见秦国当时的军事地位。
对质子的待遇可是远不如联姻嫁过去的公主之类的。这一点从赢异人身上就能看出来,吕不韦当初帮助赢异人的时候,赢异人的处境就很落魄了。当然,也是因为秦国尽管有一个质子在赵国,却还是屡屡出兵攻赵有关系。
有的国家对质子礼遇但是也多数是表面现象。简单想一下就可以知道。一般被派来做质子的儿子差不多都是不成器的或者不受重视的儿子,多为庶出。而且通常都是两国之间停战的一个信物。双方的国君能臣又不傻,肯定知道质过来的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况且质子总是在交兵的两国为质,常常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两国真打起来,最先杀的就是质子。很悲催。质子一般都要居住在敌国的都城,以便于看管,以防逃跑。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