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12642023-07-28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怎么破马其顿方阵的一些知识点,和曳步舞头盔怎么弄好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再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有好几个方面的问题要考虑。首先就是古代战争的死亡不仅仅是因为甲胄的质量,一场战役牵扯到的还有统帅的排兵布阵、地理环境、天气因素、对方的军队实力等等。也就是说,即便是你穿上了盔甲,但是很有可能你的敌人已经研究出来更好的武器,再或者天气状况的影响导致你的战士们不适宜穿着甲胄。其次,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就是西方使用的盔甲与东方的还是有很多质的不同的。最后,为了讲一讲为什么,就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盔甲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与地中海世界的青铜时代同样流行青铜盔甲不同,中原各国并不热衷采用青铜甲胄。这可能有几个原因,其一,青铜远较兽皮重,穿着使用不便利,只能采用甲片编链的方式制甲。
汉代的铁甲又被称为“玄甲”,这是因铁是黑色金属而得名。
明朝是中国甲胄承上启下的时代。《明会典》中共罗列齐腰甲、曳撒甲、圆领甲、柳叶甲、长身甲、鱼鳞甲等8种铠甲,按甲胄类型来分,主要为札甲、布面甲与锁子甲。札甲是中国最早的铠甲之一,每逢春秋战国、汉末三国、五胡十六国等乱世,就步入发展高峰,甚至可以说它是冷兵器时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随着火器发展,用来防箭矢的札甲难逃被淘汰的宿命,明朝两百多年恰好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明初时,士兵所穿盔甲多是形制简单,着重实用功能的半身式齐腰札甲,头戴的兜鍪为一种铁质头盔,更简单的则是头部扎巾,无盔可戴。
18世纪至19世纪是火器狂飙突进的时代,再坚硬的铠甲在新型火器前亦是螳臂当车,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欧洲拿破仑战争等战场都已是制服的天下。在东方,日本幕末戊辰战争后,铠甲也退出战场,唯有在大清这片老大帝国的土地上,还有甲胄的一席之地。
实际上在清朝中后期,铠甲已经逐渐被废弃,兵卒开始改穿戎服。戎服非甲胄,仅是满式衣装,例如我们在电视上常看见的对襟号衣就是较典型的一款。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士兵可以一抵十(见下图)
在荷马时代(前1100~前800年,对应我国的周朝时期),双方开战都是一窝蜂的互砍厮杀,场面很混乱,无从指挥、作战效率很低。
另外由于青铜器和铠甲的出现,这些东西被武装到了士兵身上,防御能力提高了,但笨重限制了单兵的活动,灵活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想出一个办法,假如把单兵排列在一起过,士兵之间就能够起到相互保护和共同进攻的目的,然后安排骑兵保护好两翼和后翼,这岂不是一个攻无不克的阵法吗?
经过演练,公元前七世纪,令罗马军队闻风丧胆的马其顿方阵就此。诞生了。
马其顿方阵中的士兵都携带长矛和盾牌,长矛长度在14到18英尺(1英尺=0.3048米)14英尺相当于4.3米。
常规阵法是每64名士兵为一排,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第二排的士兵则是讲长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见下图)
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补上,与此类推。如此看来头一排或边上的是最危险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一般有经验丰富的士兵站位。
马其顿方阵能否大显神威,靠的就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齐头并进,不能临阵逃跑,对于临阵逃跑的士兵基本是就地砍死,旁边的骑兵有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方阵”刚开始时发挥了惊天地泣鬼的作用,毕竟是一个新的作战方式,杀敌效果相当显著,它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
随着敌人对方阵的深入了解,破阵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我们来看方阵有那些漏洞?“方阵”在整齐统一指挥上无懈可击,士兵也不敢轻易逃跑。当时前进的方阵就像一具超级坦克,无坚不摧。但是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那就是笨重不灵活。
假如换做我破阵,我命令士兵不要和“方阵”正面交战,避其锋芒。方阵前排都是近5米的长矛,硬碰硬无异找死。
首先不要理会方阵,第一目标是消灭方阵的护翼骑兵,这好比是消灭航空母舰的护航和补给,航空母舰威力巨大,没有保护和弹药等于一尊废铁。同理,方阵失去了护翼骑兵等于任人宰割的羔羊。
方阵护翼骑兵被我消灭后,下令第二梯队士兵手持宝剑和盾牌杀入阵中心,越往里杀越安全。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方阵士兵手持长矛无法转身。此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发生了逆转,宝剑发挥了它的灵动性,笨重的长矛反倒成了累赘。(见下图)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士兵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方阵士兵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秉烛读春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