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让之心(辞让之心什么意思)
13612023-11-3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司马懿有虎狼之心,而杨修并无此心,为何曹操却选择杀掉杨修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司马懿有虎狼之心,而杨修并无此心,为何曹操却选择杀掉杨修的知识,包括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有人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夺谪之争,但在我看来杨修的死,主要还在于他对曹操实在太过了解,杨修的死是死于他的绝顶聪明,死于他那些愚蠢的卖弄,死于他对人心、人性的无知。
做为一个下属能准确的知道上司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会做什么,应该说这是个极度聪明的人,但猜透是一回事,猜透后还要向其他人卖弄、炫耀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你的卖弄和炫耀,领导在其他下属心中的威信和神秘感也降低了,比如"梦中杀人"一事,这在领导看来就是挑衅,没有一个领导能够容忍这样的下级,更过份的是这个下级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来挑衅,来能触犯你的底线,更合况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杨修并没有猜出曹操的心思,只是他自己想这么做,比如"一合酥",很可能当时曹操并没有和众人分享的念头,被杨修这么一弄也只好分了,这盒点心不值钱,但关键是你把曹操置于何地,很遗憾,杨修就这样做了,还为此沾沾自喜。
当然杨修被杀也与他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夺谪之争有关,这件事情上杨修介入得太深,历史上卷进夺谪之争的人都没有什么太好的下场,更合况杨修压错了宝,成了失败的一方,那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自古而言,投机倒把收货最丰厚的有两个
一个是造反,成王敗亡
一个是立储,成了是功臣,敗了还是个死
司马懿和杨修,选择的都是立储,司马懿选择的是曹丕,杨修选择的是曹植。
关于立谁为接班人的问题,曹操阵营一直有两个声音,一个是立长(曹丕),一个是立贤(曹植)。我们现在来看,身为“三曹”的曹丕,曹植都属于“贤”的范畴,但曹植要更“贤”那么一点。在当时,曹操更喜欢文采像自己的曹植,但曹丕是嫡长子,更符合封建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问题,困扰了曹操很多年,直到曹植夜闯司马门后,才下定决心要立曹丕作为世子。曹植与曹丕明争暗斗很多年,一旦曹丕接班,曹植必定不会有好下场,这个结果,曹操想来是知道的。在国与家,长与贤之间,曹操选择了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立长。但曹植毕竟是他喜欢的儿子。
为了自己死后,曹丕可以放曹植一条生路,曹操需要铲除曹植的党羽,减弱曹植的势力,使得曹丕对曹植的防备心降低,熄灭曹植的野心,一个没有威胁的曹植,曹操认为曹丕会放过他一马。
在这个目标之下,身为曹植最大助力的杨修(杨修四世三公的家底,在当时可谓是一流门阀),就必须死。在曹操有立曹植作为世子的时候,杨修四处秀智商,曹操乐得顺水推舟,给曹植造势。但是当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又想护主曹植之后,杨修的秀智商,就成为了毒药。
杨修之死,归根到底,是曹操想要护住曹植。
司马懿的虎狼之心,大多是曹操,曹丕死后,甚至是曹睿死后,才慢慢显露出来的。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当时的名士对司马懿的评价是“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而且做出这个评价的是清河崔氏的崔琰。说“崔琰”,你可能不熟悉,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里帅的让曹操自愧不如的崔季珪,就是崔琰。崔琰给了司马懿“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如此中正的评价,且当时的司马懿兢兢业业,站队正确,没有被杀的理由。
曹操杀死杨修的原因如下:
一、杨修牵扯到了曹操的家事,也就是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为曹操要巩固太子曹丕的位置,就必须剪除曹丕最大对手曹植的势力,而杨修就是曹植手下的重要人物,所以杨修必须死。
二、杨修恃才放旷。曹操的所有心事都被杨修看穿(从鸡肋事件可以看出),而又不给曹操留一点面子,弄得曹操在手下面前失去了神秘感,曹操担心被杨修搅和的失去威信,所以杨修必死。
三、曹操妒贤妒能,心胸狭隘,他最反感文人恃才傲物,从先他杀孔融,后杀杨修,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记恨。
杨修,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解"鸡??肋"为退军之意,扰乱军心,致使将皆思归,兵无斗志。操正自感战不能胜,退又不甘,进退失据,心烦意乱之时,得杨修之言行,焉有不杀之以泄怨惯之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