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反义词(乐不思蜀的反义词是啥)
13852023-12-0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阿斗的“乐不思蜀”,笑死了司马昭是怎么回事真的吗,司马昭为什么不杀郤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能够坚持近三十年,根本原因在于曹魏内部朝政混乱的原因,以及东吴对曹魏的牵制作用。
夷陵之战后,曹丕已经把蜀汉从地图上抹掉,唯一的对手就只有孙吴。蜀汉已经对曹魏毫无威胁可言,只要把孙吴灭掉,蜀汉就会不战而降。
但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曹丕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
曹丕死后,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趁着曹丕病逝,新主曹叡年幼,连续的发动了北伐。但曹叡并没有丝毫的惧怕,成功的狙击了诸葛亮的北伐,同时,也打败了孙吴的联合进攻。
诸葛亮病逝后,曹叡更相信蜀汉已经无力构成对曹魏的威胁,而把主要精力用于防范孙吴进攻,平定国内及周边地区的叛乱,当然还忘不了先喘口气,享乐一下。
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近二十年的时间,蒋琬、费祎、董允主持蜀汉朝政,放弃了对曹魏的主动攻伐。尽管刘禅遵循诸葛亮的遗愿,派遣蒋琬屯兵汉中,伺机进攻曹魏,但蒋琬按兵不动,与曹魏相安无事。
费祎主政期间,姜维屡屡提出北伐,都被阻止。姜维多次出兵,但由于费祎的节制,兵力太少,对曹魏构不成任何威胁。
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逐步掌管了军事大权,开始了连年北伐。但在十年的时间内,北伐十一次,但也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曹魏的战略,依然是把孙吴作为主要对手,蜀汉仅仅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已。
其主要原因,还是曹魏内部朝政混乱,没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对付蜀吴。
其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蜀汉进攻曹魏,需要越过秦岭、陇右山脉,困难重重。同样的原因,曹魏要进攻蜀汉,也面临着这一重重困难。
如果曹魏在征伐蜀汉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很有可能被孙吴趁机。如此一来,风险很大。
其二,孙权晚年尽管朝政混乱,但曹魏自曹叡病逝后,朝政更加混乱。辅政的托孤大臣曹爽与司马懿不和睦,导致了一系列的政变和叛乱。
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完全控制了朝政。
原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对司马懿诛杀曹爽大为不满,联络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曹彪为帝。令狐愚病死,王凌被司马懿击败,服毒自杀。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独专朝政,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想除掉司马师,但由于计划泄密,参与此事的李丰、夏侯玄、张辑等人被司马师诛杀,并夷灭三族。同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受到惊吓后,不久病亡,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职位。
景元元年(260年),曹髦认为司马昭专权,国事不能自主,就带领宫中左右进攻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府中的太子舍人成济杀死。
之后,司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曹璜为帝。
司马氏家族为了控制朝政,与曹魏皇族与大臣屡屡进行争斗,无暇顾及蜀汉。
其三,与孙吴相互攻伐,消灭孙吴是既定的目标。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分四路进攻曹魏,被曹魏击败;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出征舒城,讨伐孙吴;
正始七年(246年),吴兵入侵柤中,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被打败;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升为大将军,意欲攻取东吴东兴;
嘉平五年(253年),吴国诸葛恪带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诸葛恪粮尽退兵,被扬州刺史文钦杀得惨败。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联合毌丘俭、文钦叛乱,占据淮南。司马昭携曹髦及郭太后一起征讨。次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由此看来,曹魏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曹魏没有心思去处理蜀汉那些事。这是姜维屡屡北伐,略有收获,没有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等到司马昭彻底掌控了朝政,孙吴也因为孙权死后朝政日益衰败,没有能力对抗曹魏的时候,消灭蜀汉就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263年,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这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魏蜀实力差距太大,曹魏决意灭蜀,蜀汉就一定在劫难逃。
因此,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仍然存在了近三十年,并非诸葛亮的继任者多么厉害。这得益于孙吴的牵制及曹魏内部叛乱不止,无暇顾及蜀汉这档子事。一旦曹魏腾出手来,蜀汉也就结束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坚持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静待天下之变的战略眼光。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其战略是高瞻远瞩的。但可惜的是,刘备集团急功近利,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意义,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黄皓是蜀国后期的大宦官。自董允死后走上宦官干政的道路,陈祗死后更是一人独大,从黄门令飞升至中常侍、奉车都尉,祸乱朝政,甚至是蜀汉大将军姜维都被其排挤至沓中屯田。在蜀国投降以后,司马昭以祸国殃民的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黄门小吏“丞相亮将北征,往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三国志》章武三年,刘备去世,十七岁的刘禅即位,虽有托孤重臣诸葛亮和李严辅佐,但诸葛亮开府治事于朝外,又忙于解决南中问题,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对刘禅谆谆教导,李严又是兼任着永安的军政长官,也是忙于政务,这两重臣根本也就顾不上刘禅,诸葛亮也只有托董允和费祎留在刘禅旁边经常提醒为君之道。
刘禅在十七八岁的年龄,又不关心国家大事,话说就算关心,丞相都开府于外了,也没有文武官员上朝来给他汇报工作,要说刘禅不理朝政,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而此时的宦官黄皓又很善常为刘禅找乐子,这就造成了刘禅宠信于他,越是宠信,黄皓就越是阿谀献媚,变着法的给刘禅找乐子。
但董允还是很正直的(丞相交代了,怼就完了),对于宦官的这种扰乱君王意志的行为是绝不容忍的,不仅常责备黄皓,连刘禅的面子也不给,什么难听话都敢说,就连刘禅想多钠几个妾都会插嘴反驳道“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如果不是诸葛亮这个大后台,估计董允也不敢这样插手皇帝的家事吧。董允是被诸葛亮任命的侍中、虎贲中郎将,掌管着宿卫亲兵,黄皓就是再有胆量,也不敢与董允作对,虽然董允在世时,黄皓官不过黄门丞。但这种对董允的惧怕与刘禅对董允的厌恶又那么的不谋而合,这也为董允去世后,黄皓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把持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三国志》延熙九年,董允去世,陈祗接替董允为侍中。陈祗不仅不像董允一样打压和排斥黄皓,反而与其互为表里,黄皓凭借之前与刘禅的献媚邀宠打下的基础,加上陈祗的青睐,开始干预蜀汉朝政,此处的陈祗可也是有背景的人物,其舅舅是许靖的长兄,按照史书记载,陈祗的权力甚至是超过姜维的,有这样的后台,黄皓的腰杆当然也会越来越硬。
景耀元年,陈祗病逝,黄皓迎来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从黄门令一路做到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凭借着刘禅对其的信任,把持朝政。并为自己扫清政敌,先是向刘禅进谗言离间刘永,刘永落得不能朝见天子的下场;蜀汉名将罗宪因不愿意亲附于他,便被贬为巴东太守。这样的皇亲国戚和名将都被惩治,百官也就更忌惮黄皓,从而争相依附,黄皓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
景耀二年,樊建被任尚书令,但一道总领朝政的董厥、诸葛瞻这两位重臣亦与黄皓为伍。在黄皓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于朝堂之上时,樊建即使常常指正黄皓的错误,诸葛瞻、董厥都加以庇护而不了了之。
景耀五年,在外领兵的姜维看不惯黄皓的专权擅政,于是上书刘禅处死黄皓,刘禅当然不会同意,反而包庇黄皓为尽职尽责。姜维至此也明白了黄皓的势力已无人能撼动,因此为了避免遭到黄皓报复,请求去往沓中屯田。
景耀六年,姜维打探到钟会军情,立即请求刘禅调派军队做好布防,但黄皓以鬼神巫术算出钟会不会伐蜀,刘禅也就未做部署。这也是蜀汉迅速被魏国大军逼降的一个原因。
诸葛亮时期因忙于政务军务,于是挑选董允为内侍总管,是信任其正直果敢的为人,当然也确实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时任黄门令的黄皓并未犯下大罪,又官职卑微,当然也就引不起诸葛亮的重视,而黄皓这种宦官专权的危机在东汉末年都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威力,却未引起蜀汉政权的重视,不是臣不察,而是君不明。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shàn)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
阿斗“乐不思蜀”笑死司马昭,正史《三国志》没有记载,也不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是来自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集,第84集。
故事的开头,电视剧与小说、正史所记录的内容相同,我们先看一下故事经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蜀汉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不同之处在于结局,电视剧中在周围人哄笑之时,阿斗表现憨态可掬,司马昭也忍不住大笑起来,笑着笑着,一口气没有接上居然笑死了。
94版央视《三国演义》可谓经典,在最后结局,隐藏了这样一个大杀招,是告诉观众后主阿斗不傻,他用自己的谋划为诸葛孔明、姜伯约报仇了。这固然是后人的一厢情愿。
正史记载,司马昭是病死的,没有被阿斗笑死,而乐不思蜀也被用于形容一个人得到了快乐,贪图一时,不想回到从前。
而我个人认为“乐不思蜀”是一场表演!其实也是阿斗的一个小诡计,与其父刘备当年在曹操的控制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韬晦之计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刘备假装胸无大志是为了蒙蔽曹操放低警惕,从而能摆脱拘束早日实现抱负,而阿斗表现出贪图安逸是为了让司马昭相信,他安于现状,没有复国的打算,他的目的在于保命。
关于阿斗的“乐不思蜀”,笑死了司马昭是怎么回事真的吗和司马昭为什么不杀郤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