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的由来(戥子的由来)

匿名- 2023-09-02 14:37:03

馓子是哪里的特产 馓子是哪个民族的小吃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馓子的由来的一些知识点,和馓子的冷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主粮变迁的原因
  2. 临清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中国主粮变迁的原因

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辞别了朝不保夕的佃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那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烧烤”,并不适合这些硬邦邦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气力:他们发明白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

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真想拿它来与台湾卤肉饭一较高下啊。

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皆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边人数一数二的主食。

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霸占。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脑洞大开的家伙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皆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面食。那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皆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真的吃货,根本不惧食材单一。

五谷:

一万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通过对作物产量、品位以及环境适应性的反复观察和知识积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几种作物的种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实际反映了古代粮食作物生产从“百谷”到“五谷”的历史变迁,“五谷”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五谷”所指有两种说法,一曰粟、黍、菽、麦、稻,一曰粟、黍、菽、麦、麻。《史记》等古籍的“五谷”概念中有“麻”无“稻”的原因。

1.小米大豆为主要主食

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11000—9000年)、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等考古发掘证明,小米(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领导地位维持了数千年。中国现存最早农书《齐民要术》所记粟的品种多达86个,居于麦、稻之前,为当时第一大作物。粟在中国北方粮食作物中的主导地位一直维持到了唐代。唐初征收赋税仍以粟为主,粟、黍之外,菽(大豆)一度在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商周到秦汉,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古代稻米加工——舂臼(《天工开物》)

2.小麦发展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小麦虽然在4000年前已传入中国,但起初种植并不广泛。当时人们像吃稻米一样食用小麦,称“麦饭”,因颗粒坚硬,口味较差,也不便消化。春秋末期鲁班发明了石磨。有了石磨后,麦才由粒食变为“面食”,随着汉代以后石磨的推广,小麦的种植面积才日渐扩大,进而推广到南方地区。中唐以后,粟麦轮作推广,小麦逐渐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到了宋代,虽然中国主粮为粟、麦、稻,但相对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小麦生产消费已远超小米。

隋唐以前中国粮食生产一般是北粟南稻,全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西京、东京)。中国经济之所以逐渐走上以农耕为主的道路,小米虽然好吃、耐旱,但产量较低。水稻产量高,加之南方气候水土可多熟种植,可以供养的人口就多得多。晋代以前,中国南方一直地广人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兵燹连年,大量北人南迁,尤其是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此时稻米不仅为南方主食,也供养北方的城市和军队。

(汉代画像石《庖厨图》)

3.米饭吃法

先秦时期,“蒸饭”是一件上档次的事情。《诗经》描述的,正是先秦时候人们蒸饭的过程,意为:从远处取来活水,那儿舀,这儿倒,就可以蒸出美味的米饭。诗中的“餴”,就是一种蒸饭之道,蒸好后米粒胀大,粒粒分明,不粘连。

秦汉,《释名·释饮食》有言:“饭而曝干之也”。秦汉时期的饭,是用麦、粟、黍、稻等制作,亦称“糒”(bei)或“糗”,多为一般平民之食。当时的烹饪仍然是重在菜肴的烹制,主食较为简单些,而当时流行的干饭,是把蒸熟后的米饭晒成干饭后,放进陶罐,吃的时候再放汤水,方便携带,随吃随取。魏晋,《齐民要术·飧(sūn)饭》有言:“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

(彩墨砖画)

魏晋时期,精选细淘,通过甑蒸,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米饭。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唐宋,《湘山野录》记载:“真宗深念稼穑(sè),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隋唐以后,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尤其在宋代,已经从国外进口了稻谷,米饭的吃法变得更加丰富,将大米与其他食材搭配,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对食物的更高追求,让美味更加百变。

这一重要变化与南方稻作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饭稻羹鱼”到“鱼米之乡”,虽然生产、生活方式看似没什么变化,但南方稻作经济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稻作经济日渐扩展的发展趋势。唐韩愈就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天工开物》也记载,明末粮食供给,大米约占70%。

4.作物的变化

与秦汉、隋唐和宋元不同,明清时期传入的作物中除瓜果、蔬菜外还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重要粮食作物。由于它们高产、耐瘠、耐寒,一些边远苦寒山区和边际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扩展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和时间配置,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如番薯,适应性强,无地不宜,“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17世纪初,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徐光启从福建引番薯在上海、江苏推广,起到了很好的救荒作用。民国时期,美洲作物的产量差不多占据了中国粮食总产的10%,在东北、西南等地区则超过20%。

5.粮食的发展促进人口壮大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古代一直是东亚文化的霸主,特别是汉唐时期,更是古代中国最为繁华和富裕的时代,不仅军力强盛,并且国力强大,四夷来服,八方来朝,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据史料记载,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以及著名的开元盛世,造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然而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汉唐时期,国力如此强大,并且百姓安居乐业,但总人口却一直维持在6000万左右,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反倒是备受西方列强欺辱的清朝,特别是乾隆晚期开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困潦倒,人口却出人意料的大增长。这其中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公元1700年清朝总人口差不多是1.5亿,但到了1850年的时候,居然增长到了4.3亿,这就是说人口在150年间,人口接近增长了两倍。

那么为何中国人口会在清朝时,出现迅猛增长呢?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粮食作物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口的生育和繁衍。其中主要归功于3种植物,首先便是土豆,大家都知道,土豆产量非常大,并且存活率很高,因此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玉米产量最初也很低的,中国七十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之前一亩地能有二三百斤就是撑天了,清朝也没有化肥农药,估计更低,实际产量和小麦水稻差不多。理论上讲玉米是c4作物,产量比小麦水稻高,但是缺乏化肥农药的年代,而且是常规种子,产量不会高的。清朝人口大爆发,关键是红薯,土豆这些东西产量高,轻松四五千斤,产量是小麦玉米十倍,饿不死了,人口才多。

还有便是玉米了,其实玉米也是来自于欧洲,玉米的产量也非常高,基本上一亩地玉米,可以够一家人吃上大半年的,并且玉米还能够磨成粉,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物。正是因为这3种食物在清朝的大量普及,使得清王朝放开生育政策之后,还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大量的人口,否则,即使生下来也养不活。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物种入侵,是土豆、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土豆、甘薯和玉米对生长条件没什么特殊要求,可以在山地丘陵等地种植,土豆甚至还可以种在高原地区,甘薯和玉米的种植也不受海拔的影响。玉米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入我国,甘薯和土豆则是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但是这些美洲的高产作物在刚到中国的时候,并没有被大规模的种植。直到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这三种美洲高产作物才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种植。使很多山地和丘陵被开垦,从荒无人烟到有人居住,中国人口呈现大规模的增长。

由于商业化的满足了大众对口感的需要,现代工业化粮食生产加工中,脱粒打磨的米面主食已经越来越纯“糖化”。在成为蛋糕、饼干、面包的加工中又越发“脂化”。肉食牲畜的人工配方饲料也越来越经济,催肥出栏越来越快,导致的结果是产生“营养缺陷肉”。吃饱吃好饭,生活富足后的第一社会问题就是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以及肥胖等代谢病的流行,人类的主食急需升级换代。主食升级换代就像人类的饮用水从河水过度到井水,现代化后自来水又升级为桶装水一样,断绝了水污染让人类远离了传染病。

6.主食科技

主食科技是人类追求健康的时代产物,代谢障碍源于食物结构超出了人体的消化能力,主食科技以人类的健康为本,针对人体的代谢消化,不仅仅是单纯的全营养概念,还必须根据不同的人群做“精准营养”产品。单纯的主食要被摒弃,与健康和康复相伴的是复合主食,易消化的主食,高膳食纤维型主食,益生元型主食。

临清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1、清真八大碗

临清清真八大碗包括烧肉、炖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氽丸子、黄焖鸡、黄焖肉、肉杂拌,是回族同胞结合当地饮食习惯而形成的独具临清特色的清真饭菜,是临清回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

2、济美进京腐乳

临清进京腐乳。系临清济美酱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传,清乾隆帝乘船沿运河南下,曾在临清凤凰岭下船,地方-把济美酱园制做的红豆腐乳献上,深得常识,当下朱批红豆腐乳为进朝贡品。民国初期,济美酱园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济宁的"玉堂"齐名,被誉为江北四大酱园。

3、运河什香面

运河什锦面由金瓶梅宴中的温面和本地民间小吃捞面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什香面(十香面)故名意思就是十种菜系,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

4、桃园酱牛蹄

临清酱牛蹄是山东传统名吃,鲁菜经典。为临清回族王氏所创清真菜品,牛蹄选用上等整只牛蹄,秘料腌制,辅以桂皮、白芷等十八种香料,慢火炖煮八小时精心制作而成。牛蹄在慢火炖煮中保留了丰富的胶原蛋白,脂肪含量极低,并且不含胆固醇,能够美容养颜,使皮肤更富有弹性和韧性,延缓皮肤的衰老。且具有强筋壮骨之功效,对腰膝酸软、身体瘦弱者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桃园酱牛蹄有两种吃法:热吃咸香软糯,凉吃筋道爽口,老少皆宜。

5、八宝布袋鸡

临清八宝布袋鸡创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八宝布袋鸡盛在盘子里活像个趴着的殷红色的整鸡,吃起来烂、香酥,既有鸡肉的异香,又有山珍海味的鲜美,是宴席上的佳肴。八宝布袋鸡与河南滑县的道口鸡记德州的扒鸡同属运河沿岸的熟食鸡。

6、刘榨坨子白仁

坨子子白仁是临清刘坨子镇出产的特色食品,这白仁就是花生仁。白仁在制作工艺上十分讲究,衡量其好坏的标准一是要求色泽白亮,二是要求香酥可口,而临清洽洽子镇的白仁正是完全达到了以上要求,制作工艺大体分为四道,去皮、浸盐、凉晒、油炸,去皮的过程,色泽白亮,香酥可口。

7、武德奎肉饼

武德奎肉饼是临清一款肉饼,主料猪肉、京瓜、葱丝、黄姜、板油、鸡蛋、甜酱等。讲究一层肉一层鸡蛋。特点是内滑嫩,外酥香,肥而不腻,色泽油亮,吃起来外焦里嫩,鲜美可口,色、香、味、形俱佳。

馓子的由来和馓子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清明行孝宜吃素 盘点全国清明素食习俗 素食健康 自利利他 第2页 学佛社区网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3/159485.html
上一篇:高速公路车道图解(高速公路车道图解图)
下一篇:香奈儿有几款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