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白居易(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励志名言- 2023-08-24 20:48:41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长恨歌 的主题,看看白居易本人怎么说的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了解白居易的问题,以及和白居易最喜欢的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像白居易一样清正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2. 沈括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是自相矛盾
  3. 白居易紫薇花赏析
  4. 冷知识:天气这么冷,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像白居易一样清正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晏殊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婉约派词人。像大多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一样,做一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是晏殊从未动摇过的政治理想。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朝廷争得了一席之地。掌权之后,他兢兢业业,谨言慎行,没有丝毫逾矩之处。虽身居高位,却以平易近人著称。

无论是平步青云还是遭受贬谪,他都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居庙堂之高,他能治国理政、知人善任;处江湖之远,他能扶持教育,培养人才,实乃当之无愧的肱股之臣。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孤苦无依,长大后为了摒除杂念,一心向学,便住进寺庙里苦读。每日粗茶淡饭,只求果腹。即使是在他飞黄腾达之时,也未曾有过奢侈靡费之举。他以“节俭清廉”为治家准则,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以此砥砺自己的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同时,他还经常苦口婆心地告诫自己的子侄,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一生坚守清贫、廉洁自律,从一人之品行到一族之家风,闻名于世,泽被后人。他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称颂。

沈括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是自相矛盾

古话常言,学无止境,沈括虽然全才,可也不能通晓古今,他也因为没文化而出过丑。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律诗叫做《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沈括在学习到这首诗的时候,是十分不屑的,因为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在天文地理学方面更是钻研已久,他觉得白居易既然说“四月芳菲尽”,那后面又提到“桃花始盛开”,这无疑是自相矛盾,所以沈括认为白居易也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地理知识,徒有虚名的文人。

抱着这样的错误认知,沈括暗嘲了白居易数年。直到有一次,他因为需要研讨地理学说,便上山实地考察,却在山上看到了非凡的景象。当时正是四月,山下的花已经败落了,而山上却依旧是桃花盛开。沈括突然回忆起白居易的诗,觉得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当年他单单从语境上来理解白居易的诗,而忽略了实地考察,高度对气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山上比山下冷,花开的自然会晚一些。

回去后,沈括立刻找到了《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又精读了一番,结果发现诗前面还有自序,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后感慨万千,不仅自嘲道:“是我没文化,错怪白居易了。”

白居易紫薇花赏析

白居易的《紫薇花》是一首描绘紫薇花美丽、婉约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紫薇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下是《紫薇花》的原文及其赏析:

紫薇花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赏析:

这首诗以紫薇花为题,通过对紫薇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中的白居易独自坐在黄昏时分,陪伴他的只有盛开的紫薇花。

首句“丝纶阁下文章静”描绘了丝纶阁下宁静的书香氛围。丝纶阁是唐代皇宫中的藏书阁,这里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典籍。白居易用“文章静”来形容这种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他对文化的敬仰和对知识的渴望。

次句“钟鼓楼中刻漏长”描述了钟鼓楼中的报时钟声和滴漏声,这些声音给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在这里,白居易通过“刻漏长”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第三句“独坐黄昏谁是伴?”是诗人内心的自问。在黄昏时分,白居易独自一人,无人陪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一句“紫薇花对紫薇郎”,诗人以紫薇花为伴,用“紫薇郎”来称呼自己。紫薇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美丽、婉约和高洁。在这里,白居易通过对紫薇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总之,白居易的《紫薇花》通过对紫薇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以美丽的紫薇花为背景,展现了白居易对文化的敬仰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冷知识:天气这么冷,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此外,室内也会设有熏笼。熏笼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

文章分享结束,了解白居易和白居易最喜欢的冷知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清明时节雨纷纷,你是否真正了解清明节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3/146824.html
上一篇:二战日本战舰命名的规律(二战日本战舰名字)
下一篇:二手烟的概念(二手烟的概念界定)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