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清朝却不是这样的

佚名- 2023-08-21 20:37:57

为何清朝的皇子一般不可直接封亲王,明朝却可以直接封亲王

其实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清朝却不是这样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清朝为什么不建议亲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清朝却不是这样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2.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3. 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清朝却不是这样的
  4. 以清朝为例,亲王、郡王、藩王有什么区别

清朝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清朝的亲王是一班是皇帝的家族的亲属,有皇上叔侄或皇子皇孙经册封而行成的,待遇比较高,而不是政府的官职,亲王的权力是看皇帝怎么用他,只是一个亲王没有别的职务那在朝中就没有权力,如果是王爷兼兵部尚书那权力就大了。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再说得通俗一点,假如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世世代代都不用降级世袭。

从努尔哈赤立国,到宣统退位亡国,整个大清帝国只出现过“世袭罔替”的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这十二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以上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在怡亲王胤祥以前的都是对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卓有贡献者。但是,在怡亲王胤祥以后的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都有些“水”,皆出自慈禧太后的个人封赏。

问题来了,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898年5月),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道光的皇子并不少,由于前三个都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传位于他,最后关头才勉强选择了奕詝。

奕詝登基后,遵照父亲的遗旨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但却始终对他严加防范,从来没有委以重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无才无德唯有好色的咸丰帝竟然以“外狩”为名逃到了热河,而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弟弟“背黑锅”。

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退兵后也没有立即还朝,继续躲在承德避暑山庄并且没羞没臊地死在了那里。1861年8月22日,他终于以31岁的“高龄”驾崩,至此走完了昏庸无能而又误国误民的一生。

临终前,咸丰一面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大臣,一面又安排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垂帘。表面看来,他的安排还算是周到,可以促成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可以共同保障幼帝载淳的皇权不旁落。

不过,由于“八大臣集团”和“两宫太后集团”实力的不对称,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就无法进行。以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丝毫都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顾命八大臣对孤儿寡母们却大声斥责,更吓得载淳尿湿了裤子。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准备联合发动政变,秘密联络到了长久以来都在坐冷板凳的奕訢。

根据大清祖制,大行皇帝灵柩回京时新帝必须出城跪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得以脱离八大臣掌控带着载淳先行回京。利用这个时间差,奕訢在京立即拥立幼帝登基,还下旨除掉了载垣、肃顺和端华等人,更将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从此开始垂帘听政。而作为积极促成此事的大功臣,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更被授予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在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清廷不仅镇压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且还延续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逐渐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甚至于,还将国家打造出了一种起死回生的迹象,史称为“同治中兴”。

不过,恭亲王奕訢始终都担忧后宫干政,多次促请“撤帘归政”,终于引起了嗜权如命的慈禧警觉。慈安过世后,她终于借着中法战争突然发动了“甲申易枢”,逼退恭亲王的同时,还将军机处完全弱化为自己的提线木偶。

咸丰皇帝长期闲置奕訢,慈禧太后也开始长期闲置他,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再次起用。不过,那时的恭亲王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更因为接连遭遇儿女早殇而变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注定只能“一生为奴”。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891年1月),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作为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既不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子,也不是被宠爱异常的爱子。而且,他本人的资质也着实平庸,无论哪方面都没能表现出过人的本领。

咸丰登基后,在尤其打压奕訢的同时,对于奕譞也没有好到哪里。虽然被加封为醇亲王,但他同样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或者说也不具备建功立业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这成为日后的进阶之路。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掌握了朝政的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作为慈禧的妹夫,奕譞也因为表现积极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同治中兴”的见证者。

同治帝十七岁时,两宫太后被迫还政于君,同意皇帝在大婚后亲政。不过,由于载淳类同其父,最终因花柳病全身溃烂而死,甚至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同治帝驾崩后,大清帝国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为了当时的核心议题。按照祖制,“载”字辈皇帝驾崩后应该由他的下一代宗亲子弟来继承,也就是“溥”字辈。

经过王公贵族们议定,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被推选成为继位之君。不过,慈禧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担心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分权,竟然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过継给咸丰帝为嗣,以载淳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大统,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登基后,醇亲王奕譞也水涨船高,被慈禧太后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甲申易枢”后,他更是取代六哥奕訢成为了军机大臣,更总理海军衙门发展新式海军。

在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由“定远号”和“镇远号”领衔的北洋舰队终于成军,成为傲视远东地区的海上武装力量。很多人认为,奕譞凡事都不知道如何去做,但他却知道找谁去做,比如李鸿章。

随着光绪即将亲政,奕譞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深怕自己引起慈禧太后的猜忌,甚至装病在家静养。到了光绪十六年,“狼来了”的故事成真,他竟然真的突发疾病在家逝世,被赐谥号为贤并且配享太庙,醇亲王的爵位由儿子载沣承袭。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

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奕劻在出生时已经属于没落的皇室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显得早熟,而且还懂得阿谀逢迎讨好别人,但对于学业却全然不行。

咸丰皇帝志大才疏,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同父弟兄们的能力,忌惮所有的潜在竞争者,比如六弟奕訢和七弟奕譞都被他当做“吉祥物”似的摆在一边。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厚仁爱”,咸丰皇帝反倒是对于皇室远支们比较亲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之策。受此影响,作为远房堂弟的奕劻开始逐渐逆袭,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奕劻的爵位虽然提升了,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还是那么不堪重用,那么胸无大志。不过,他却通过溜须拍马攀上了高枝,成为了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的密友。

作为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皇族,应该是副都统巴结奕劻才对,为何会本末倒置呢?原来,这位副都统名叫叶赫那拉·桂祥,是懿贵妃慈禧的亲弟弟。

得益于弟弟桂祥的大力推荐,慈禧终于开始关注这个不成器的皇族子弟,开始做起了“广告”。

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更被加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而同样作为“奕字辈”的奕劻,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看着人家威风凛凛和权倾朝野。

慈安太后过世后,唯一能制约慈禧太后的人消失了,恭亲王奕訢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掣肘。借着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慈禧终于发动了“甲申易枢”将奕訢、宝鋆和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全部罢黜,逐渐起用了奕譞和奕劻等人进入军机处任职。

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最紧要关头,奕劻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相当于给了维新派们以致命一击。随后,他又在“己亥建储”中表现积极,坚决支持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从此以后,奕劻被慈禧太后视为自己的心腹,还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于是,他终于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圈钱运动”,终于开始了肆无忌惮地贪腐受贿。

在众多的贿赂者中,袁世凯是出手最大方的一个,也成为了奕劻的金主。基本上,只要使钱,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杀人放火和买官粥爵都毫不犹豫。

在奕劻的支持下,袁世凯不仅掌控了北洋新军,而且还出任了直隶总督,更加掌控了东北地区的军政,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在此背景下,以岑春暄和瞿鸿禨为首的“倒袁派”开始联合发力,几乎将他逼到了绝路。

奕劻再一次“挺身而出”,帮助袁世凯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势反击,瞿鸿禨和岑春暄先后遭到罢职,再也没人敢于继续倒袁。

到了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在使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后,自己也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临终前,她选定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即位,还任命载沣出任了摄政王总揽朝局,安排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载沣掌权后,立即开始对付袁世凯,甚至扬言要替自己的兄长光绪皇帝报仇。可是,庆亲王奕劻却坚决反对此事,再一次帮助他度过了危机。

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起兵响应,逐渐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截至到11月底时,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的15个省已经相继宣布独立,大清帝国到了最后关头。

身为摄政王,载沣竟然无法调动北洋军前往南方平叛。奕劻再次力挺袁世凯,成功帮助他出山并且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从此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具备了取而代之的权力。

刚刚走马上任,袁世凯直接玩起了“两面派”的手法,一面逼迫宣统皇帝立即退位,一面同革命派秘密进行谈判。期间,奕劻依然继续着贪婪本性,凡事只看钱,丝毫不顾及大清帝国已经危在旦夕。

据英国的《泰晤士报》报道,庆亲王当时仅在英国银行的存款就高达712.5万英镑,其余诸国银行的存款不得而知。

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文化名人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的年薪是30英镑,生物学家达尔文购置了一处豪华别墅也不过2000英镑。而且,他们二人都属于当时的富裕阶层,比起庆亲王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宣统退位后,富得流油的奕劻长期闲居在天津,直到1917年1月29日才过世。溥仪闻讯,大笔一挥赐谥号“谬”,还义愤填膺地表示:

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了奕劻之手。

纵观满清的十二个铁帽子王,前面九个都显得无可争议,的确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被慈禧太后册封的后三个铁帽子王奕訢、奕譞和奕劻就有些“水”,似乎不能与此无上殊荣匹配。尤其是,奕譞和奕劻更是忝居此位,祸国殃民。@文史不假

为什么明朝皇子都可以直接封亲王,清朝却不是这样的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年第一次封皇子为王起,凡出生后的皇子基本上都是王(留一个封太子,或也封王做储君,如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前只是裕王),给大量的封地和食户。就连夭折的皇子,也经常被追封为王。如著名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生子七人,其中五人幼殇,皆被追封王。但也有特例,这个明光宗,自己是父亲强奸宫女所生,遭父亲神宗冷落,于是对自己和婢妾所生的皇五子朱由检看不起,并未封王。待到天启帝继位第二年,才封皇五弟为信王。信王幸运,天启帝七年而崩,没有子嗣,于是兄终弟及成为了崇祯帝,做了十七年天子。

封皇子为王,并非朱元璋的首创。汉高祖起,就分封诸子为王,给封地,让他们成为封地上的小皇帝。到了明朝,历代皇帝封子为王,如果在位时有了皇孙也常封王。这种王皆为亲王,他们的儿子一个做世子承继亲王,世袭罔替,其他又被分封为郡王,子子孙孙都是皇亲,长享富贵。至明末,有10万以上的男性皇族成员。虽然许多下层皇族成员陷入穷困,但中上层皇族尤其是近代皇帝封的亲王生活优裕。他们是地方经济、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黄仁宇《明朝的财政》记载,仅河南一省就有八大亲王和大量的中小贵族,他们消耗了从该省北部43个县征收的80万担粮食中的30万担,等于该省只得到了全部田租收入的60%。

这样一个巨型臃肿的皇族供养体系,是导致明末地方农民揭竿起义的重要原因。这应该给当时做过明朝都督的努尔哈赤敲了警钟。

努尔哈赤是官宦子弟,但因祖父和父亲被杀而受过不少苦,但他在辽东统一女真、建国改元的进程中,对诸子的分封,基本上是按军功大小、嫡庶有别进行分封的。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他已有了15个儿子,但只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是他的儿子。二贝勒阿敏是他的侄儿。到了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又将大妃阿巴亥所生三子封为贝勒,其中阿济格还是有两次战役的军功在身。

皇太极继位后,开始创立封爵制度。对于皇子,按宗室爵位分封。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或者不封。他们不再有封地和食户,而是按不同等级的俸银、禄米支付。如和硕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多罗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皇太极在位时,诸皇子仅皇长子豪格因军功受封和硕肃亲王,其他皆只是皇子,没有爵位。他可以封有功的皇兄弟、堂兄弟甚至亲侄堂侄为王、为贝勒,却对诸子是吝啬的。

皇太极

皇太极的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后继之君。顺治帝在位时,仅追封了幼殇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其他七子皆不给封爵。康熙皇帝继位前,身份是皇子,他是大清皇帝中生育儿女最多者,但他分封诸子,除了皇二子因嫡出而被直接封为太子,其他诸子封爵一律按功劳大小来,被封亲王者寥寥可数,而且没有被直接封为亲王的。

雍正帝胤禛于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前,是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为康熙三十一年所封。他被封为贝勒和亲王,完全是因政治表现和理政才干争取来的,而不是因为他是皇四子。

像大家都知道的康熙帝十四子胤祯(胤禵),于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称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但实际上他的封爵只是宗室爵位中的第四等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康熙帝去世后,胤禵被召回京师,随即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被授于郡王虚衔,但后来又被革去王爵,降为固山贝子。

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这是最有别于明朝皇家的特质和进步。综观清代皇家王公贵族兴衰史,宗亲并没成为国家财政真正的负担。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庄园,但他们不能像明朝皇子那要有自己成建制的护卫军。他们要想出京,还得向皇帝报批。

以清朝为例,亲王、郡王、藩王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

一、共同点:同属爵位之列

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简略地介绍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清代的爵位体系,从受封者具体身份角度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皇室宗亲(直系和分支)、蒙古王公亲贵和对朝廷有大功之臣。而题主所说的亲王、郡王和藩王在大范围上都属于清朝爵位制度中的一员,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礼亲王代善剧照

二、具体区分

1、血缘亲疏

1644年入关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关于封爵这块来讲,虽然同明朝一样,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体系一说,但与明朝两百余年的藩王制度相比,清朝在此就逊色很多了。除了对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纵览清史再无藩王记录可寻。

清朝与明朝相比,除了藩王数量锐减,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清朝的藩王在血缘上与明朝的藩王不可同日而语。明代的藩王以历代皇帝诸子为王前往藩地赴任,而清朝的藩王上文已然说明,仅指有功于国家社稷之臣。所以,在血缘上,清代的藩王与皇帝是毫无血缘可言的。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而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在血缘上就要比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体上绝大部分属于三大类中的皇室宗亲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宗亲才可以获此封号。清朝在宗室爵位当中,共有十三个级别,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待遇和级别依次降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蒙古亲贵不是也有封亲王和郡王的人吗?是的,确实有,不过就血缘亲疏关系来讲,因为清朝自创建以来就秉持的“满蒙一家亲”的准则,历代皇帝不乏有公主嫁到蒙古或是蒙古王公之女入侍清代后宫之例,所以许多受封者与清朝皇室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与藩王相比还是要优先得多。

雍正与胤祥剧照

2、有无实权

诸如吴三桂等人,有藩王的封号,完全出于清廷对其有功于社稷的感恩回馈。而且与明朝藩王一样,是有藩地的。当时,由于清朝入关不久,对于全国尤其是南方诸省控制力不及,所以将一些降清的汉臣封为藩王赐予南方重镇作为其藩镇,从而加强对南方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藩王不仅可以拥有藩地,同时对所辖藩镇还有超强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当康熙宣布撤藩令之后,三藩可以立马拥兵而反的原因。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在血缘上与皇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二者拥有超品的超高品级(乾隆年间成为定制)。但清朝效仿晋朝,宗王封于京师,让宗室封王者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既没有藩邸,也没有治藩之权。所以,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如果单纯从爵位上来看,就是说出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没有实权的。

睿亲王多尔衮画像

当然,如果某位亲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别信任,得到了其他拥有具体实权的官职,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是非常幸运的。例如雍正帝心中比亲兄弟还亲的十三爷胤祥,除了拥有和硕怡亲王的霸气头衔,还有议政大臣、军机大臣等拥有实权的官职,而且在乾隆年间还被追赐“世袭罔替”之权,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清中后期第一位),在这样环境下的亲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体现。

雍正与胤祥剧照

3、爵位传承

藩王虽然在清朝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就其存在时的传承而言,几乎等同于只有极少数宗亲才可拥有的“世袭罔替”之权。例如尚可喜的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以及尚之孝之后所承袭的爵位都是平南王。

而亲王和郡王,在一般情况下,是“降级承袭”的。比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就会自动降一级成为郡王,如果第一代是贝勒,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则为固山贝子。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整个清朝,拥有“世世代代可以承袭原爵位”特权的亲、郡王一共有12家,即我们所说的十二大“铁帽子王”,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可以不用降级,仍按原级继承,即“世袭罔替”。

总结: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再无藩王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坐拥重镇享有军政大权,严重威胁了皇帝的统治。

平西王吴三桂剧照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与皇家关系密切,但在一般情况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体系),是没有半点实权可言的,最多就是说出去好听一些。要想内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对于国家有大功是必备条件,拥有这两项权益之一的人,不仅可以拥有享实权的官职,而且幸运儿更会得到“世袭罔替”之权,成为人生赢家。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名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大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为何清朝的皇子一般不可直接封亲王,明朝却可以直接封亲王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2/124365.html
上一篇:为什么晚上回家不能点蜡烛呢(为什么晚上回家要点根烟)
下一篇:为什么有一些女生提问“女生学编程好不好”,女生学编程是不是很不受欢迎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