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没有学术精神

投稿- 2023-08-21 15:18:47

沪江背后资本急功近利 那些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

其实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没有学术精神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不建议学术研究,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没有学术精神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学哲学有什么坏处
  2. 为什么有一些研究生导师建议学生不要考博
  3.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没有学术精神
  4. 为什么现在还有学术造假的

学哲学有什么坏处

高考有个误区,家长怂恿孩子选择热门专业,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所以热门专业门槛很高,优秀的孩子大部分变成打工仔,调皮捣蛋挤不进好专业的孩子,不少最终不得不当了领导或者富豪老板。

有些专业真很冷门,20-30年前最冷门的专业是地质专业,20年后,随着经济大发展,有色金属矿业需求飞速膨胀,矿业冷门少有人读,人才奇缺,当年读地质矿业的学渣们大部分成了大富豪。

如今哲学也冷门,读哲学满眼坏处,比如:

没有实际技能,找不到工作容易看空世界,一时冲动出家遁世看透人间规律,却少有实践机会

所以有的孩子成绩很差,为了不至于辍学,不得不选择哲学这类极其冷门专业。但是从历史看,恰恰是这批新学渣,未来肩负改变人类命运的使命。

原因非常简单,随着科学进步,生产力极大提升,人类缺的不是钱,不是住房吃喝,而是精神空虚,未来人解脱了物质短缺的困扰后,会豁然发现面对着一个更加荒芜的精神世界。这个时候,支持人类的恰恰是这些新哲学学渣们,他们在帮助人类如何解脱神经的空虚无助。所以学渣的未来也会很珍贵。

坚持原创,关注象点,坚持正能量。

为什么有一些研究生导师建议学生不要考博

在我想来,研究生导师如果建议学生不要考博,是因为读博士并非适合所有硕士生,这里面有不少是历史经验,也有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让硕士生导师对此态度比过往更为谨慎。我想硕士生导师们之所以出言谨慎,至少有以下考虑:

一是考博一般是真做学问,从高校教学这头来说,而现在到底是让研究生是做学问为主还是退化为强化本科基础知识+了解新的知识和市场变化呢?后者的趋势在加强,就许多文科专业而言,这是一种普遍的状况,而是否以研究为主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二是研究生这边的读研动机,虽然过往以学术型硕士为主,最近几年专业硕士才开始普及,但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硕士,许多人由于就业压力和个人想法,以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学术的兴趣不大,这样的学术型硕士生其实就是冲着文凭而来的。

三是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文科读博的出路,最理想的主要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而在北京这样的都市,进高校求职压力巨大,一个教职几十个人拼争是常事。如果要从事其他工作,一是用人单位顾虑多,二是不能发挥最高学位博士的学术人才作用。所以读博就是自绝于大多数职场。

四是个人情况。经过硕士阶段与导师的互动,导师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有了评估,对其心理状况有所了解。学生是不是做学问的料,导师还是有数的。现在心理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数量在增加。有鉴于如上所述,博士生被认为是特殊人群,学问能不能做出来,心里是否能承受走独木桥的压力,导师不无担心。

我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对以上都有切身感受,也听说了不少他人的案例。比如说,我会劝说有一定研究潜质、但本科不是211或985高校的硕士生在国内考博,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明里暗里有此对本科学校的要求。所以我会说,真要读博士就出国去,回来以后不会受歧视。

还有一点,对于文科来说,女生多是一个特点。如果个人是学霸型的,学术之路可能比较轻松,如果在加上情商又比较高,个人婚恋就比较好办。问题是现在不好办的越来越多。所以导师们的顾虑实在不少,但愿今后不会更多。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没有学术精神

如今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金钱至上成了很多人追求的价值取向,不少人唯钱是图,唯利是求,且急功近利。人们做事抱有很强的功利性,对他们而言,所有的关系,都是利益交换的产物,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服务的。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的殿堂,人际关系是简单、纯洁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却被泛泛社会化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学习上也不务正业,许多学生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短期内的考试”,如专业课的考试,考试前几天熬几次夜,突击复习一下就可以轻松通过,这和入校前的提高修养、锻炼能力、拓宽视野的大学梦背道而驰。而且他们为了找到一个理想中的工作,觉得每天的上课学习速度慢,不如做兼职、平时挣点零花钱更有意义。

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功利化,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对人生态度的功利化。作为学生,本职工作不放在学习上,而是将学习作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时,这种源于功利的学习,就难以造就具有专业知识、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的课程管理。首先,专业课程的学习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授存在偏差,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本专业技能性知识的重要性。再次,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上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造成学生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提不起精神。因课程的枯燥无味,而学生又不想挂科,所以考前突击复习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方式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是环境的刺激。课堂本来是老师和学生互动过程,重在探究和发现。如今许多大学上课回答问题可以加期末成绩分,很多想拿奖学金的学生抢着答,哪怕照课本上的原句读一下也可以,造成课堂气氛积极的假象,其他的还有平时的讲座、运动会、志愿活动等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加综合测试分免修一门课等。

另外,在大学里的“考证热”也受到学生的追捧,因为考取多的证书不仅证明自己很努力,还能通过数量多的证书获得同学的赞美,显得有优越感以及可以评奖评优。但是事实上有些证书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如一个学机械专业的学生考普通话证书,就算考个一级甲等(最高级别)而自己专业课科科挂,那这个证书对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反而显得浪费金钱,浪费了精力,并无什么效果。

此外,毕业找工作如果想获取体面职位,证书的数量会起到很大的衡量标准。以上的种种现象,试想一下当整个学生群体都在追逐短期内能看到实际用处的东西时,他们的学习又如何不功利化?又怎么能保证以后步入社会不功利化呢?

大学校园里功利化的不良风气的存在,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学生自身应对社会职业有所选择,老师适当的加以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这样才能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现在还有学术造假的

因为存在学术造假的市场,在市场的运作下,造假已成为时尚,有钱就可以满足需求,何乐而不为?所以有不少人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即省力又得荣誉。

时下社会人们急功近利,恨不得多长几个脑袋,都罩上耀眼的光环,让自己身价倍增,财源滚滚。

于是乎用尽手段,国内造假怕被揪出,就在海外版上做文章。只要出手大方,就有人肯为之包装。

学术造假能轻易让一些人尝到甜头,获利颇丰,谁还独守寂寞,绞尽脑汁,呕心沥血闷在屋里写文章?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研究生接近 饱和 的专业,竞争激励压力大,考上也没太大作用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2/118975.html
上一篇:为什么现代人很难理解《道德经》、《黄帝内经》等书的内容
下一篇:为什么现在感冒发烧靠吃药根本好不了,必须要挂水才能康复(为什么感冒发烧吃药却不管用呢?)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