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为什么不推荐临帖(为什么书法家不写楷书)

投稿- 2023-08-20 20:20:37

八雅轩丨 临帖不一定成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从临帖中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书法家为什么不推荐临帖,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学王羲之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书法家为什么不推荐临帖
  2.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为什么
  3. 为什么不学王羲之楷书而学欧阳询
  4. 王羲之为啥辞去会稽内史,并发誓再也不当官了

书法家为什么不推荐临帖

要写好毛笔字,成为一个书法家,必须临帖,万变不离其宗。当然你要搞毛笔“杂技",毛笔“太极",不临可以不临。现在有一些书法导师,可气的讲:毛笔字杂技博士。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为什么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站得住脚跟的。

不可否认,苏东坡在书法角度作为宋四家之首,其书法艺术自然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他的《黄州寒食帖》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更说明苏东坡的书法盛名不是炒作和自我标榜的,而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检验而得到认可的。

但即便如此,苏东坡书法不易临摹学习仍然是成立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书法“表意”的兴盛!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加入了书家在创作当时的独特外在环境影响和内在心境,把这些影响都纳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了。一千年以后的今天,即使研究苏东坡的专家,也不可能完全理清并复制书法家当时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变化。我们没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没有他历尽贬谪却又“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淡然,又没有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更没有他饱读诗书,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豪背景,仅仅临摹外在的形,却没有内在的意,那么,即使是能学得苏东坡书法字形,缺少了“意”的存在,这样的书作水平应该是不言而喻吧!

我们喜欢摇滚,但不可能成为崔健;我们喜欢兰亭,不可能做到王右军;我们喜欢唐诗,也不可能都去做李白,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而不可复制的。

在对待美的认知上,三悟轩认为我们可以欣赏和借鉴,而复制前人,最多就是徒具其形罢了,还没有现代科技下的印刷品更忠实于原作,又没有什么价值。

既然如此,也就没必要纠结能否学像苏东坡,为什么不能做有传承又独特的自己呢?

为什么不学王羲之楷书而学欧阳询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但在魏晋时代,楷书刚由汉隶进化而来,尚没有形成完备的书写体系,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主要是王羲之书法内在的风度神韵,而不是被法度所束缚,而法度,正是书法初入门者所必须的门径。

欧阳询则不然,他终生都在研究、实践所谓的楷法,形成了后世竞相模仿的“欧体”。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常常从欧阳询入手。

王羲之为啥辞去会稽内史,并发誓再也不当官了

东晋王羲之是千古书圣,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名士,可他的仕途却走得并不顺利,在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任上,干脆来了个裸辞,并跑到父母墓前发誓再不做官,可见其意之绝决。

究竟是什么事让王书圣如此大动肝火,放弃官场了呢?这冲冠一怒,并非为了什么红颜,表面上看只是任性的王羲之和顶头上司不和,有我没他,有他没我。最后的结果是,他不走,我走。于是,书圣来个猪八戒摔耙子,不侍候猴哥了。

论当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王羲之已经是大大的名士了。书法自不必说,有庾翼发的一个朋友圈就足以说明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庾翼的书法名气很大,他并不把王羲之放在眼里,还常对家族里的小青年偷着学习王羲之的字十分恼火,他说,我们老庾家祖传的中国好书法你们不认真研究,却学老王家那小子的字,这是不爱家鸡爱野鸡。后来,庾翼在哥哥庾亮那里见到了王羲之用章草写的书信,才彻底服了。于是马上写信给王羲之:“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原来他收藏有草圣张芝的十件章草真迹,可是东渡过江时弄丢了,痛失宝贝好长时间不开心,现在一见王羲之的章草眼前一亮,这简直和张芝的章草一模一样的惊艳啊。服了,彻底服了。

在东晋,书法虽为名门望族士家子弟必须修炼的时尚才艺,但和做官还是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过,王羲之家族可不一般啊。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他们老王家与皇室的司马家共执天下。传这话有点不怀好意,可能是有人对王家有陷害之意。王家强盛时,不过是王羲之的两个伯叔位高权重罢了,王导为宰相,王敦为大将军,一文一武确实威振一时朝野。不过,后来大将军造反了,差点彻底毁了王家,不是王导会来事儿,亲率王家子弟在皇门谢罪,差不多早被灭门了。

有王家如此强大的背景,加上与当时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的关系,王羲之当官是不成问题的事。他的老丈人郗鉴,曾位居太尉。谢安是经常和他游山玩水的铁哥们儿,后来此人接替王导做了宰相。庾亮、庾翼自不必说,不仅是老领导,更是好朋友。

如果一心做高官,王羲之早做到吏部尚书了。他起家秘书郎,后给征西将军庾亮当参军、长史。庾亮死后,又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据说是王导帮忙,曾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可是任性的王羲之就是不干。连个护军将军,都是好朋友扬州刺史殷浩一顿劝说才上任的。后来王羲之最看好风景优美的宣城郡,结果没争上,退而求其次,做了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放着吏部尚书不干,怎么跑到会稽了呢。原来他心里有个小九九。《晋书》上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原来,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城混,伴君如伴虎,看上会稽这个可以养老的好地方了。

话说这个会稽果真是个好地方。

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羲之这样描绘会稽:“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喜欢这里:“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看到了?这个地方人见人爱。在这个神仙地界做个父母官,王羲之十分享用知足。可是好景不长,麻烦来了。

王羲之的前任王述,丁忧期满顶替了殷浩,当上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王羲之与王述素来不和。在王羲之眼里,王述就是个浪得虚名、不学无术还巨贪的一个小人。如此爱惜羽毛的王羲之岂会与他为伍。当初王羲之刚到会稽的时候,还去礼节性探访过一次王述。后来再也没去过。可王述此人自作多情,“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王述一听到衙门有动静官员出门,就以为王羲之又来看他来了,于是命家人打扫庭院,可是如此无数次,也没等来王羲之,于是埋下了怨恨。等王述一上任扬州刺史,好家伙变本加利来找王羲之麻烦。

这个王述,与王羲之不是一个家族。王羲之是山东琅邪王氏,王述属于山西太原王氏。王述当时有两个江湖名声,一是痴,二是性情急躁。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王述吃鸡蛋,用筷子去夹,没夹着。大怒,用手抓过来扔在地上。那鸡蛋四处乱滚,他又火了,站起来用脚上的木屐去踩。可是踩半天没踩到,干脆一把抓起鸡蛋塞嘴里吃了,这才消气。你看,这不整个一精神病吗?

面对王述的各种找荐,本想就此养老的王羲之,哪受得了这个。于是,向朝廷打报告,请求分会稽为越州管辖,远离这个坏上司。结果没成。王羲之一听暴脾气上来了。老子不干了!

永和十一年三月,也就是王羲之率众友在山水之间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的第三年,他带着所有的儿孙来到父母墓前,祭奠一番之后,展开一张素绢,写读了一篇《告誓文》,发誓再也不当官了。朝廷看他玩真的了,也就不再征召他出仕了。不仅如此,就连死之前,王羲之还告诫儿子们,朝廷给的追封一概不要。果然死后,皇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一群好儿子真听爹的话,坚决没有接受。

活着不当官,死了也不要追赠。王羲之这得叫当官伤得多深啊!

王羲之这样的举动,换今天来看,是不是觉得他有点小题大做、过于任性了呢?

其实这在东晋,根本算不了什么。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在生活上、人格上崇尚的是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大司马桓温一次问殷浩:“卿何如我?”殷答:“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你再好,与我一毛钱关系没有,我再不好,我也是我,我乐意做我,而不是其他什么人。这是多牛的自信啊。

还有,东晋时的文人,都向往自然山水。这也是王羲之喜欢会稽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想终老于此,死都想埋这片好山好水之中。只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王述来。坏了王书圣的大好事。

《晋书》上说: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无官一身轻。王羲之辞官后,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游山玩水,交朋会友,采丹修炼。当然,还深研书艺。羲之书法晚乃善。说的就是这个时候。开心快活的王羲之也许有意气那些“官不聊生”的朋友,他说他将来一定是乐呵死的。

关于书法家为什么不推荐临帖和为什么不建议学王羲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书法不临帖就是耍流氓 你是否正在试图 强奸 书法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bk.0755org.com/12/105910.html
上一篇:书房放在客厅怎么样
下一篇:乡镇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关于乡镇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